在我们的身体里,心脏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发动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跳动着,为全身输送着生命的能量。而维持心脏正常跳动的,是一套精密而复杂的“电路系统”。当这套系统出现问题,心律失常便随之而来,它就如同看不见的“电路故障”,悄然影响着心脏的正常节律。
一、心脏的“电路系统”
心脏的“电路系统”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等组成。窦房结就像是心脏的“天然起搏器”,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冲动,这个电冲动沿着心脏的传导系统,依次传至心房、房室结、心室,使得心房和心室按照一定的顺序收缩和舒张,从而实现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保证血液在体内的正常循环。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活动是稳定且有序的,就像一台运行良好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在精确的时间点执行着自己的任务,使得心脏每分钟跳动 60 - 100 次,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二、心律失常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时,心脏的跳动节律会发生改变,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患者会明显感觉到心悸,也就是心慌,心脏好像突然“漏跳”了一拍,或者快速地跳动几下,让人感到不适。还有些人会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这是因为心律失常影响了心脏的正常供血功能,导致心肌短暂性缺血缺氧。当心律失常较为严重时,可能会引起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的情况,这是由于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大脑,造成脑部供血不足。此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只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心电图异常,才得知自己患有心律失常。
三、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
1. 生理因素:年龄增长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一个常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发生变化,心脏的传导系统也可能出现老化、退行性改变,使得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应上升。另外,在一些特殊的生理状态下,如过度疲劳、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兴奋等)、精神紧张时,人体的交感神经会兴奋,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对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产生影响,从而诱发心律失常。例如,一个人在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后,身体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可能会突然出现心跳异常加快的情况。
2. 疾病因素:许多心血管疾病都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尤其是在心肌梗死发作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心肌病,无论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还是限制型心肌病,都会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进而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会使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心房或心室的压力负荷增加,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此外,高血压、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疾病也都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发心律失常。
3.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心脏的电生理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此外,部分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抗精神病药物、平喘药(如氨茶碱)等,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干扰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尤其是当药物剂量过大、患者存在心脏基础疾病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时,更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4.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吸烟会使体内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含量升高,这些物质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并且会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病风险。酗酒也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酒精会损害心肌细胞,干扰心脏的电传导,长期酗酒还可能导致心肌病,进一步加重心律失常的发生。过度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同样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速,诱发心律失常。另外,现代人长期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的代谢功能和心血管功能会逐渐下降,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也会减弱,从而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的应对措施
1.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的电生理功能。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的适应能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和浓茶的摄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瘦肉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高盐、高脂肪、高糖饮食,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电解质平衡。
2. 疾病治疗与控制: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病情进展,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例如,冠心病患者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方法改善心肌供血;高血压患者通过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及时补充或纠正电解质异常。同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心脏功能,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药物治疗与监测:一旦确诊为心律失常,医生会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病情加重。在服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皮疹等,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定期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监测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以便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4. 手术治疗选择: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通过植入起搏器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射频消融术,主要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该手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内特定部位,使局部心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阻断异常的电传导通路,达到根治心律失常的目的。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适应症,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充分评估和详细沟通后,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
心律失常虽然如同隐藏在心脏深处的“电路故障”,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就能够让心脏的“电路系统”保持正常运行,维持心脏的稳定节律,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
(朱书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