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复杂生理结构中,心脏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器官之一。它日夜不息地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和氧气,维持着生命的律动。然而,有些人在出生后,心脏的一个结构——卵圆孔,并未如期闭合,这种现象被称为卵圆孔未闭(PFO)。
一、卵圆孔未闭:心脏的“小秘密”
卵圆孔,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词,其实是人体心脏在胎儿时期的一个重要结构。在胚胎发育的第6至7周,心脏的两个心房(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血流通道,这就是卵圆孔。它允许来自母亲的脐静脉血通过右心房流入左心房,再进入胎儿的左心腔,为胎儿的发育提供必要的氧气和营养。
然而,当新生儿出生后,随着第一声啼哭,左心房的压力逐渐升高,使得原发隔(或称第一隔)紧贴在继发隔(或称第二隔)上,心房间的血流断绝,卵圆孔开始形成功能性闭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的卵圆孔会在出生后2个月内关闭,并在1年内达到解剖上的彻底闭合。
但并非所有人的卵圆孔都能如期闭合。当卵圆孔在3岁后仍未闭合时,就被称为卵圆孔未闭。这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据估计,在每四名成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此病。
二、卵圆孔未闭:无症状的“隐患”
卵圆孔未闭本身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由于心脏内血液分流量小,大多数患者可能终身都不知道自己存在这一心脏异常。然而,一旦因各种原因导致右心房压力超过左心房,如剧烈运动、咳嗽或潜水等,卵圆孔未闭就可能发生明显的右向左异常分流,导致反常栓塞等相关临床综合征。
这些临床症状可能包括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呼吸困难、肢体无力等。更为严重的是,卵圆孔未闭还可能增加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这是因为未闭的卵圆孔允许来自右心房的微小血栓或空气栓子通过,进入左心房并随血流进入大脑,造成脑血管堵塞。
三、超声技术:揭秘卵圆孔未闭的“透视眼”
面对卵圆孔未闭这一潜在的健康隐患,如何准确诊断成为了关键。幸运的是,现代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无创、安全且高效的诊断手段——超声技术。
超声心动图,特别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主要工具。它们能够直观地显示房间隔的解剖结构及心脏内血流分流情况。在超声图像上,未闭的卵圆孔通常表现为房间隔中部的一个回声脱失区或原发隔与继发隔之间的裂隙。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医生还可能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EE)。这些检查方法通过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使右心房内的气泡在超声下更加清晰可见。当气泡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左心房时,就会在超声图像上形成特征性的“右向左分流”征象,从而确诊卵圆孔未闭。
四、卵圆孔未闭的治疗与预防
对于确诊的卵圆孔未闭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能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即可。然而,对于存在脑卒中、偏头痛等严重并发症风险的患者,或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则应考虑进行封堵治疗。
封堵治疗是一种介入性手术,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入心脏内,并放置在未闭的卵圆孔处,从而阻止血液的异常分流。这种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卵圆孔未闭治疗的主流选择。
除了治疗外,预防卵圆孔未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样重要。这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同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脑卒中病史、长期偏头痛患者等,应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卵圆孔未闭。
五、结语
卵圆孔未闭作为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虽然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通过超声技术的精准诊断,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一心脏异常,从而降低发生脑卒中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也是预防卵圆孔未闭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李贺 荥阳市人民医院 超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