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健康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然而,有时生活的风雨会不经意间侵袭这盏灯,让它摇曳甚至面临熄灭的风险。高血压脑出血,就是这样一种可能悄然降临的健康挑战,它以其突发性和严重性,成为了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一大隐患。但正如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面对高血压脑出血,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可以通过了解、预防与科学治疗,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一、定义与病因
高血压性脑出血,简称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常发生于50至70岁年龄段,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春冬季尤为易发。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是我国人口中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小动脉血管壁病变。长期的高血压状态导致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或玻璃样变,出现点状出血和缺血坏死,使血管壁强度降低,进而形成微小动脉瘤。在血压波动或受到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因影响时,已病变的血管可能发生渗血或破裂,引发脑出血。
二、症状表现
1、头痛与呕吐:头痛通常剧烈且持续,呕吐多为喷射状,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程度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密切相关,轻者表现为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
3、肢体活动障碍:出血部位如影响肢体活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可导致偏瘫、肌力下降等症状。
4、眼部症状:如瞳孔不等大、偏盲等。
5、其他症状:包括颈项强直、癫痫、大小便失禁等。
三、诊断方法
1、神经系统检查:医生通过观察瞳孔变化、意识状态等,初步判断患者的一般情况。
2、血压测量:了解患者此时的血压情况,因为高血压是导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根本原因。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平扫是急性颅内出血影像诊断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检查手段,具有快捷、敏感、经济、高效的优势。此外,还可选择MRI、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以更全面地了解出血情况、出血部位及血管病变情况。
四、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以减少血压波动,防止继续出血。床头可适当抬高,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2、药物治疗:血压控制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缓慢下降。同时,可使用甘露醇等降颅压药物,以减轻脑水肿。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可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使用氨甲环酸等药物限制血肿体积扩大。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剂也可用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3、物理治疗:通过物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改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同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4、手术治疗:对于较大血肿或中线结构移位明显的患者,可考虑开颅血肿清除术,以减轻对脑组织的压力,改善病情。
五、预防措施
1、控制血压:定期测量血压,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
2、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食盐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控制体重和血压。
3、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因此,应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适当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
5、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以减少血压波动。
6、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高血压等疾病,及时进行治疗。
六、康复与日常注意事项
1、运动疗法:通过渐进性肌肉强化训练、平衡练习等手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存在运动障碍但无禁忌证的患者。
2、语言疗法:采用听觉刺激、口语训练等方法以改善交流能力。适合于因脑损伤导致的语言障碍者。
3、职业疗法: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独立性,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环境改造咨询等。适用于需要回归工作或日常生活的脑出血后遗症患者。
4、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对于中风后的肢体麻木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常用于辅助治疗中风引起的偏瘫、失语等症状。
5、高压氧治疗:能增加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促进血管新生及组织修复。可用于急性期脑水肿以及脑出血后脑缺氧状态的改善。
健康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而知识则是守护这份财富的钥匙。愿这份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知识,成为您健康旅程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您前行的道路,引领您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刘俊召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