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吃点抗生素消消炎”的建议,似乎抗生素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抗生素作为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使用范围和作用机制都有严格的规定。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本文旨在科普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知识,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
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来发挥治疗作用。它们可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影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或干扰细菌的DNA复制等,从而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然而,抗生素对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无效,对无菌性炎症更是毫无作用。
二、抗生素的滥用危害
1.细菌耐药性增强:长期或不当使用抗生素会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获取耐药基因,可以对抗生素产生抗性,导致抗生素失效。一旦细菌耐药性广泛传播,将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2.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人体内有大量的有益细菌,它们参与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和免疫系统的维护。抗生素在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破坏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导致免疫力下降、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
3.药物不良反应: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损伤、肠道菌群失调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三、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1.明确诊断:在使用抗生素前,应通过医疗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是否为细菌感染。对于病毒感染、无菌性炎症等,抗生素是无效的。
2.按医嘱用药:抗生素的使用剂量、用药频率和疗程都需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耐药性风险。
3.完成疗程: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也应坚持完成医生规定的疗程。过早停药可能导致细菌未被完全杀灭,病情反复。
4.避免滥用:不要将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或自我诊断用药。对于感冒、咳嗽等常见症状,除非明确是细菌感染,否则不建议使用抗生素。
5.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四、公众教育与宣传
加强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和使用教育至关重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媒体应共同努力,通过科普讲座、宣传海报、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普及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知识,提高公众的用药素养。
总之,抗生素不是万能药,正确使用抗生素对于维护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科学用药,共同守护健康。
(宋会娟 通许县中医院 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