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拔罐治肩袖损伤,拔出疼痛,还你灵活双肩

2025-03-19 14: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肩膀是我们活动最为频繁的部位之一,抬手、扭头、搬重物,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它的参与。然而,肩袖损伤却如同一个“不速之客”,悄然降临,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与痛苦。肩膀酸痛、无力,活动受限,甚至在夜间疼得难以入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面对这一困扰,中医拔罐疗法宛如一把“神奇钥匙”,有望打开缓解肩袖损伤疼痛、恢复肩部灵活的大门。

一、认识肩袖损伤:肩部功能的“捣蛋鬼”

肩袖,虽然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对肩部的正常运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这四块肌肉及其肌腱共同组成,宛如一组紧密协作的“动力引擎”,掌控着肩部的各种复杂运动。当我们想要抬手去拿高处的物品时,冈上肌发力启动,带动手臂上举;在手臂需要外旋,比如拧开瓶盖时,冈下肌与小圆肌协同工作,精准输出力量;而肩胛下肌则负责肩部的内旋动作,让我们能够轻松完成系扣子、擦后背等日常动作。

不仅如此,肩袖还是肩部的“稳定卫士”。它像一张坚韧的“网”,紧紧包裹着肩关节,在肩部活动时,确保肱骨头稳稳地位于肩胛骨关节盂内,避免其随意脱位,为肩部活动提供稳定的基础。一旦肩袖损伤,这台“动力引擎”就会出现故障,“稳定卫士”也会失职,肩部疼痛、无力、活动受限等问题便接踵而至。

肩袖损伤的成因多种多样。随着年龄增长,肩袖肌腱本身会发生退变,纤维组织变得脆弱,弹性降低,如同老化的橡皮筋,稍微用力拉扯就容易断裂。长期重复性的肩部运动更是“罪魁祸首”。对于运动员,尤其是棒球、网球、羽毛球等需要频繁挥拍的项目选手,肩部反复进行高强度的发力动作,肩袖肌腱在一次次的收缩、拉伸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日积月累,微小的损伤逐渐累积,最终导致肩袖撕裂。上班族们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保持不良的坐姿,肩部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同样会加速肩袖的劳损。另外,肩部突然遭受暴力撞击,如摔倒时肩部着地、车祸中肩部受到猛烈冲击等意外情况,强大的外力瞬间作用于肩部,超出了肩袖所能承受的极限,直接造成肩袖的撕裂、断裂,让肩部瞬间陷入“瘫痪”。

二、中医拔罐原理:疏通经络的“秘密武器”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如同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遍布全身,连接着脏腑与四肢百骸,气血在经络中循环往复,滋养周身。当肩袖损伤发生时,局部经络受阻,气血不畅,就像交通堵塞一样,导致肩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疼痛、麻木等症状随之而来。

中医拔罐便是借助罐内的负压作用,吸附在肩部特定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拔罐时产生的负压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将堵塞在经络中的“障碍物”——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吸拔出来,让气血重新顺畅流动起来。同时,拔罐的刺激还能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促使局部的新陈代谢加快,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为肩部损伤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三、拔罐部位选择:精准出击,直击痛点

(一)肩井穴

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属足少阳胆经。它不仅对颈椎病有辅助治疗作用,还能缓解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是连接颈部与肩部的关键穴位。对于肩袖损伤患者,在肩井穴处拔罐,能够疏通肩部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与酸胀感,仿佛为肩部与颈部之间的“桥梁”进行疏通,让气血在两者之间畅行无阻。

(二)肩髃穴

肩髃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归属手阳明大肠经。此穴是肩部气血汇聚之处,对于肩部的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在肩髃穴拔罐,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增强肩部肌肉的力量,帮助恢复肩部的正常功能,就像为肩部注入一股强劲的“动力”,让肩部重新焕发活力。

(三)肩贞穴

肩贞穴位于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它对肩部的后侧疼痛、手臂不能上举等症状有针对性的缓解作用。在肩贞穴拔罐,能够疏通肩部后侧的经络,驱散寒湿之邪,改善肩部后侧肌肉的紧张状态,为肩部的全方位活动提供保障,让患者能够轻松抬手、转身,摆脱肩部疼痛的束缚。

(四)阿是穴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也就是肩部疼痛最为明显的部位。这是中医穴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病而定。对于肩袖损伤患者来说,阿是穴往往就是损伤的关键部位,在该处拔罐,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将局部的瘀血、气滞吸拔出来,快速缓解疼痛,促进损伤的修复,就像精准的“靶向治疗”,直击疼痛根源。

四、拔罐方法与流程:规范操作,确保疗效

(一)准备工作

首先,要准备好合适的拔罐器具,常见的有火罐、气罐两种。火罐吸力较强,但操作需要一定技巧,适合有经验的中医师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使用;气罐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更适合家庭自用。同时,还需准备棉球、酒精、镊子、打火机等辅助工具。患者应选择舒适、安静的环境,穿着宽松的衣物,充分暴露肩部。

(二)消毒

用棉球蘸取适量酒精,在拔罐部位及其周围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5-10厘米,防止感染。消毒过程要仔细、认真,确保皮肤清洁。

(三)点火或抽气(以火罐为例)

将棉球缠绕在镊子上,蘸取少量酒精,点燃后迅速在罐内绕一圈,随即退出,将火罐快速扣在选定的穴位上。注意点火时酒精不宜过多,避免火焰过大烫伤皮肤;扣罐时动作要稳、准、快,确保罐内形成良好的负压。如果使用气罐,将气罐紧密贴合在穴位上,通过抽气装置抽出罐内空气,达到所需的负压效果。

(四)留罐时间

一般留罐10-15分钟为宜。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皮肤出现水疱,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引起感染;时间过短则达不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效果。初次拔罐或体质较弱者,留罐时间可适当缩短。

(五)起罐

起罐时,一手握住罐体,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一个小缝隙,让空气缓慢进入罐内,消除负压,然后轻轻取下罐子。注意起罐动作要轻柔,避免强行拉扯罐子,损伤皮肤。

五、拔罐后的护理与注意事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一)皮肤护理

拔罐后,肩部皮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淤血、发红,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内会自行消退。不要立即洗澡,尤其是不能洗冷水澡,避免寒湿之邪侵入体内,加重肩部不适。可在2-3小时后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保持清洁。如果皮肤出现水疱,较小的水疱可让其自然吸收,不要刺破;较大的水疱(直径超过1厘米)应在严格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再涂抹碘伏消毒,防止感染。

(二)保暖

拔罐后肩部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此时要注意保暖,避免肩部受寒。可披上围巾或穿上保暖衣物,尤其是在寒冷天气或空调房中,更要加强防护。寒冷会使肩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不利于损伤的恢复,还可能诱发疼痛加重。

(三)休息与活动

拔罐后应适当休息,避免肩部过度劳累,给肩部组织足够的时间进行修复。但休息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动,在疼痛缓解的基础上,可进行一些简单的肩部活动,如缓慢的抬手、转肩等,以促进肩部血液循环,增强肩部肌肉力量,防止肩部粘连,进一步巩固拔罐的疗效。

(四)禁忌人群

并非所有肩袖损伤患者都适合拔罐治疗。皮肤破溃、过敏者,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以及体质极度虚弱、妊娠期妇女等人群,均不宜进行拔罐治疗。在决定采用拔罐疗法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确保安全有效。

中医拔罐治肩袖损伤,为饱受肩部疼痛困扰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精准选择拔罐部位、规范操作流程,结合拔罐后的精心护理,有望拔出疼痛,让双肩重新恢复往日的灵活,让人们能够轻松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重拾健康活力。但要记住,拔罐疗法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应用,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张茹佳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疼痛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