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策略及术后康复

2025-02-02 09: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给众多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手术治疗便成为缓解病情的重要选择。了解手术治疗策略及术后康复方法,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困扰
 
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组成,起着缓冲脊柱压力、保证脊柱灵活性的作用。然而,长期的劳损、退变或外伤等因素,可能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进而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出现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行走和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二、手术治疗策略
 
1. 手术适应症:并非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需要手术。一般来说,当患者经过至少6周的正规保守治疗,症状仍无明显改善;或者出现进行性肌肉力量下降、马尾神经综合征(如大小便失禁、鞍区感觉异常等);以及反复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时,医生会考虑手术治疗。
2. 手术方式
- 传统开放手术:这是较为经典的手术方式。通过较大的切口,直接暴露病变部位,去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的压迫。该手术视野清晰,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适用于病情复杂、突出物较大或合并腰椎管狭窄等情况。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可能会对脊柱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 微创手术:近年来,微创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患者青睐。常见的微创手术有椎间孔镜手术,通过在椎间孔安全三角区、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彻底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质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力。还有椎间盘镜手术,借助微小切口和特殊器械,在可视条件下进行操作,同样能有效缓解神经压迫。这些微创手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术后疼痛轻,患者能更快恢复正常活动。
 
三、术后康复
 
1. 早期康复(术后1 - 2周):术后早期,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这有助于伤口愈合和减轻腰部压力。在卧床期间,可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踝泵运动,即通过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但要注意避免腰部过度用力。
2. 中期康复(术后3 - 8周):随着伤口逐渐愈合,患者可佩戴腰围,在医生允许下逐渐下床活动。初期活动量要小,如在床边站立、缓慢行走,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距离。继续进行腰背肌训练,如小飞燕、五点支撑法等,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可配合一些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3. 后期康复(术后8周以后):此时患者的身体恢复较好,可逐渐增加活动强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的整体素质。继续强化腰背肌和腹肌的训练,可进行一些瑜伽或普拉提练习,但要避免过度弯腰和扭转腰部的动作。此外,还需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久坐、久站和重体力劳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
 
四、康复注意事项
 
1. 遵循医嘱:术后康复方案应严格按照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进行,不可自行增减训练强度或提前进行不适合的活动,以免影响恢复或导致病情复发。
2. 循序渐进: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避免急于求成,过度训练可能导致肌肉疲劳、损伤,反而不利于康复。
3. 注意休息:在康复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4. 定期复查:术后应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了解腰椎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为患者带来了缓解病痛的希望,而科学合理的术后康复则是保证手术效果、促进身体恢复的关键。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应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治疗策略和术后康复方法,以更好地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朱博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脊柱外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