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些人被频繁的尿意打乱节奏。明明没喝多少水,却总往厕所跑,晚上也被尿意扰得难以安睡,甚至还会出现来不及上厕所就漏尿的尴尬情况。如果你也正经历这些,或许是膀胱过度活动症在作祟。下面,就让泌尿外科医生带你深入了解这种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增多,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 。尿急是指突然产生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控制;尿频表现为白天排尿次数超过8次,夜间超过2次;夜尿增多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而急迫性尿失禁则是在尿急时尿液不受控制地流出。这种病症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阻碍社交活动,还会引发心理问题。
一、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逼尿肌异常:正常情况下,膀胱逼尿肌在储尿期保持松弛,排尿时才收缩。而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逼尿肌会在储尿期出现不自主收缩,就像一个失控的“小马达”,导致尿急、尿频等症状。
2. 膀胱感觉过敏:膀胱内存在感觉神经末梢,当它们变得过于敏感,即使膀胱内尿液量不多,也会向大脑传递强烈的排尿信号,让人频繁产生尿意。
3. 神经系统因素:排尿受神经系统精确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或外周神经损伤,都可能干扰正常的神经传导,影响膀胱的控制,进而引发膀胱过度活动症。
4. 激素变化: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和膀胱黏膜变薄、萎缩,功能受影响,导致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病风险增加。
5. 其他因素:肥胖使腹压增加,压迫膀胱;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二、长期吸烟、酗酒以及摄入过多含咖啡因的饮料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相关。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前往泌尿外科就诊。医生一般会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诊断:
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比如疼痛、血尿等,还会询问日常生活习惯、用药史和家族病史。
2. 体格检查:主要检查泌尿系统,评估腹部、盆底肌肉和外生殖器的情况。
3. 实验室检查:
- 尿常规:检测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
- 尿培养:如果怀疑有感染,进行尿培养以确定病原体,并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三、一旦确诊为膀胱过度活动症,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以下治疗方法:
1. 行为治疗:这是治疗的基础,简单易行且无副作用。
- 生活方式调整: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避免刺激膀胱;适当控制液体摄入量,尤其是睡前,减少夜尿;对于肥胖患者,建议减重,减轻膀胱压力。
- 膀胱训练:逐步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增强膀胱储尿能力。例如,最初每1 - 2小时排尿一次,之后逐渐增加到每3 - 4小时排尿一次。有尿意时,尝试延迟几分钟排尿,锻炼膀胱的控制能力。
- 盆底肌训练:尤其适合女性患者和伴有尿失禁的患者。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其对膀胱和尿道的支持与控制。具体方法是:像憋尿一样收缩盆底肌肉,保持3 - 5秒,然后放松,重复10 - 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 - 4组。
2. 药物治疗:在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治疗。
- 抗胆碱能药物:如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是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一线药物。它们能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缓解尿急、尿频症状。但可能引起口干、便秘、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 β3 -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适用于不能耐受抗胆碱能药物或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它可使膀胱平滑肌松弛,增加膀胱容量,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可能影响血压,高血压患者需谨慎使用。
- 其他药物: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使用相应的精神类药物辅助治疗,改善整体病情。
膀胱过度活动症虽然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只要正确认识、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改善。如果你正被这种病症困扰,不要羞于启齿,应尽快前往泌尿外科寻求专业帮助,重新找回生活的轻松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