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打破循环:如何从“不动”到“能动”对抗废用综合征

2025-02-16 15: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们经历着与病魔的殊死较量,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当病情逐渐趋于稳定,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废用综合征。这是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能给患者康复之路带来重重阻碍的“隐形敌人”。患者长时间卧床“不动”,身体各系统机能如同久未运转的机器,慢慢生锈、衰退,陷入恶性循环。但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探寻如何帮助患者打破这个循环,一步步从“不动”走向“能动”,重新激活身体的活力,开启康复新篇章。

一、认识废用综合征:被禁锢的身体危机

废用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机体长期不活动,导致身体各个部分出现一系列功能减退的现象。在 ICU,患者常常因为病情危重,需要长时间卧床接受治疗、监测,身体被迫处于“制动”状态。

起初,可能只是肌肉力量悄悄流失。肌肉长时间得不到锻炼,就像运动员长期不训练一样,会逐渐萎缩,医学上称为“废用性萎缩”。原本能轻松抬起手臂、迈出步伐的身体,变得软弱无力,连翻身、坐起都困难重重。接着,关节也跟着“闹脾气”,活动范围越来越受限,变得僵硬,每一次尝试弯曲或伸展,都伴随着疼痛。

不仅如此,心肺功能也大受影响。卧床不动使得呼吸变浅、变慢,肺部无法充分扩张,痰液难以咳出,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心脏也因为身体不需要太多血液供应,变得“慵懒”起来,泵血能力下降,稍微活动一下,心率就飙升,让人疲惫不堪。消化系统同样“消极怠工”,胃肠蠕动减慢,食欲减退,食物消化吸收不良,进一步削弱身体的营养储备。这些看似独立的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严重阻碍患者康复,甚至可能导致长期残疾,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二、卧床“不动”的危害根源

1. 肌肉的“沉睡”与萎缩

肌肉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当长时间处于休息状态,没有外界的刺激促使其收缩,肌肉纤维内部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肌丝蛋白等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分解,肌肉纤维逐渐变细,数量也可能减少,力量自然直线下降。就好比一座繁华的城市,长时间无人居住,建筑逐渐破败,街道荒芜,昔日的活力不复存在。而且,肌肉萎缩还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平衡,原本肌肉能够储存大量糖原、消耗能量,萎缩后这一功能减弱,进一步扰乱身体的能量代谢,让患者愈发虚弱。

2. 关节的“禁锢”与退化

关节的正常活动对于维持其健康至关重要。长时间卧床,关节缺乏必要的屈伸、旋转等运动,关节腔内的滑液分泌减少,软骨得不到滋养,逐渐磨损、变薄。周围的韧带、肌腱等组织也因为长时间不拉伸,弹性降低,变得短缩、僵硬。这就像一扇久未开启的门,合页生锈,门框变形,想要打开变得异常艰难。关节的退化不仅限制了患者当下的活动能力,还可能引发慢性疼痛,给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

3. 心肺功能的“懈怠”

身体不动,心肺系统的工作量锐减。肺部不再需要全力扩张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于是肺泡的弹性降低,换气功能变差。痰液在呼吸道内积聚,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心脏也是如此,身体安静状态下所需血液量少,心脏泵血的动力减弱,心肌逐渐变薄,收缩力下降。一旦患者需要起身活动,心肺系统就无法迅速适应,出现呼吸困难、心慌心悸等症状,仿佛一辆许久未启动的汽车,突然加速时发动机轰鸣、颤抖,难以顺畅行驶。

三、唤醒身体:开启康复的第一步

1. 简单床上运动:激活肌肉“引擎”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展简单的床上运动至关重要。比如踝泵运动,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却有着大作用。患者躺在床上,有节奏地屈伸踝关节,就像踩缝纫机踏板一样,通过小腿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不仅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还能给腿部肌肉带来一定的刺激,唤醒它们“沉睡”的力量。还有握拳、松手动作,反复练习,能锻炼手部肌肉,让手指重新恢复灵活性。这些简单运动可以在患者清醒时,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积少成多,为后续的康复打下坚实基础。

2. 翻身与体位变换:解救关节“困境”

定时翻身是打破关节僵硬“魔咒”的关键一步。一般每 2 小时左右,就需要帮助患者翻一次身,侧卧、仰卧交替进行。翻身过程中,患者的关节能够得到不同角度的拉伸,关节腔重新分布滑液,滋养软骨。同时,适当调整床头高度,采用半卧位等不同体位,让身体的重量分布发生变化,减轻局部关节压力,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预防压疮,也为关节创造更好的恢复环境。

四、逐步进阶:向“能动”大步迈进

1. 坐起与床边活动:挑战身体“新高度”

当患者具备一定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后,尝试坐起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刚开始,可能需要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使用床头摇把,慢慢将床头抬高,让患者逐渐适应垂直体位带来的身体变化,特别是对心肺功能的挑战。随着坐起时间延长,患者体能进一步提升,可以尝试床边坐立,双脚着地,感受身体重量落在脚底的踏实感,同时锻炼平衡能力。之后,在旁人保护下,进行床边站立练习,每次站立几分钟,逐渐增加时间,让腿部肌肉、关节和心肺系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训练。

2. 行走训练:重拾自由“步伐”

行走训练是康复的关键环节,也是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之光。在患者能够稳定站立后,借助助行器或拐杖,开始小步前行。一开始步伐要小,速度放慢,重点关注脚步的抬起、落下动作,保持身体平衡。随着熟练度增加,逐渐加大步伐,加快速度,尝试独立行走。行走过程中,全身肌肉、关节协同运作,心肺功能也持续提升,患者将一步步摆脱“不动”的束缚,重新拥抱自由行动的快乐。

五、康复辅助:为“能动”保驾护航

1. 康复器械的助力

如今,各种各样的康复器械为患者提供了强大支持。比如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它能通过对肢体施加周期性的压力,模拟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辅助锻炼肌肉。还有持续被动运动(CPM)机,对于关节术后或长时间僵硬的患者,它能按照设定的角度、速度,自动带动关节进行屈伸运动,帮助关节恢复活动范围,减轻疼痛,为患者自主运动创造更好条件。

2. 营养支持的关键作用

充足的营养是身体康复的“燃料”。患者在对抗废用综合征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来修复萎缩的肌肉,构建新的组织。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同时,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保证康复训练所需体力,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增强免疫力。合理搭配饮食,确保患者摄入足够营养,为从“不动”到“能动”的转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六、医护与家属的协作力量

1. 医护人员的专业引领

在 ICU,医护人员是患者康复路上的领航员。他们密切监测患者身体状况,根据病情变化精准判断何时启动康复训练,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调整训练强度、频率,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如疼痛、心慌等不适症状,确保康复过程安全、有效。同时,他们还向家属传授康复知识,指导家属如何在家中协助患者继续康复,为患者出院后的长期康复奠定基础。

2. 家属的暖心陪伴

家属的陪伴和鼓励是患者坚持康复的重要精神支柱。他们在床边协助患者完成简单运动,给予情感上的支持,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关爱。家属还能帮助患者记录康复进展,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与医护人员共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有了家属的参与,患者在面对康复挑战时更有信心,更能持之以恒地向着“能动”的目标前进。

七、结语:

废用综合征虽然是康复路上的一只“拦路虎”,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它的危害,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从早期的简单运动,逐步进阶到复杂的行走训练,借助康复器械,保障营养供给,依靠医护人员与家属的协作,患者就一定能打破“不动”的禁锢,重新找回行动的自由,向着健康、美好的生活大步迈进。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是生命不屈的抗争,让我们携手为患者点亮康复之光。

(尚晋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综合ICU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