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检查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键手段,准确解读指标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控制和降低发病风险极为重要。本文从核心血脂指标解读、心血管风险分层评估体系以及个性化管理策略这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借助血脂指标科学评估心血管风险,为大众心血管健康管理提供专业指导。
一、核心血脂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它把胆固醇运输到血管壁,一旦血管内皮细胞受损,LDL-C易被氧化修饰,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1. 风险阈值:
1.1健康人群:LDL-C≥3.4mmol/L时需警惕,这意味着脂质代谢可能异常,要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
1.2 高风险人群(糖尿病/高血压):这类患者代谢紊乱且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对血脂异常更敏感 ,LDL-C≥2.6mmol/L时应及时干预,包括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必要时药物治疗。
1.3 冠心病患者:为防止病情恶化,只要LDL-C>1.8mmol/L,就需强化管理,严格控制血脂水平。
(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HDL-C是“好胆固醇”,主要作用是逆向转运胆固醇,把血管壁中的胆固醇运回肝脏代谢,减少胆固醇沉积,保护血管、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当HDL-C<1.0mmol/L时,心血管风险显著增加,因其对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上升。
(三)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是脂质代谢重要标志物。TG在1.7 - 2.3mmol/L属于边缘升高,虽暂未明显影响心血管系统,但要关注,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防其升高。TG≥2.3mmol/L时需积极干预,因为高甘油三酯血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四)非HDL-C
非HDL-C是综合风险评估指标,包含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 - C)等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理想值<3.4mmol/L。检测它能更全面反映心血管疾病潜在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心血管风险分层评估体系
(一)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评估工具,含年龄、血压、血脂、血糖、吸烟史、家族史等11项参数,能全面评估个体心血管疾病风险。
1. 风险分级:
1.1 10年风险<5%:属低危人群,虽发病风险低,但仍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监测血脂、血压等。
1.2 5 - 9.9%:为中危人群,应加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药物干预。
1.3 ≥10%:是高危人群,需立即强化治疗,严格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检查并监测病情。
(二)特殊人群评估要点
1.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大增。LDL-C应控制在<2.6mmol/L,还要定期检测HDL-C、TG等指标全面评估风险。
2.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长期给血管壁压力负荷,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合并TG升高时,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倍增,所以除控制血压,还应关注血脂,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
3.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这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LDL-C水平显著升高,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极高。除常规血脂检测,还需检测脂蛋白(a)[Lp(a)],其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有助于准确评估风险和制定治疗方案。
三、个性化管理策略
(一)生活方式干预
1. 饮食调整:减少动物油脂、油炸食品、奶油等饱和脂肪摄入,它们会升高LDL-C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降低胆固醇吸收,促进肠道蠕动控制血脂。
2. 运动处方: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提高代谢,促进脂肪燃烧降血脂,增强心血管功能和身体抵抗力,以运动时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但休息后能恢复为宜。
3. 体重管理: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 - 23.9kg/m²。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可降低发病风险。
(二)药物治疗选择
1.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LDL-C的首选药,能抑制胆固醇合成,还有抗炎、稳定斑块作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常见的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患者应遵医嘱选药和确定剂量。
2. 贝特类药物:主要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降低TG水平,升高HDL-C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适用于TG≥2.3mmol/L且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如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
3. PCSK9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治疗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它通过抑制PCSK9蛋白活性,减少LDL - C受体降解来降低LDL-C水平。不过其价格高且需皮下注射,使用时要综合考虑经济状况和治疗需求。
(三)监测频率建议
1. 健康人群:每3 - 5年检测一次血脂,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干预。
2. 高风险人群:像糖尿病、高血压等人群,应每年复查血脂,监测血脂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治疗调整期:药物治疗或调整剂量后的4 - 8周,进行血脂评估,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方案。
血脂管理要把握“三个关键”:关键指标(LDL - C)、关键人群(高危者)、关键时期(早期干预)。定期检测、科学评估、规范治疗是防控心血管风险的三大支柱。全面系统的血脂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保障身体健康。
(杨文娟 河南省睢县中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