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中,中长导管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工具,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那么,中长导管究竟适用于哪些疾病?它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又是什么呢?
一、什么是中长导管?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长导管的基本信息。中长导管,又称中线导管(Midline),是一种长度介于20至30厘米(不同资料略有差异,但大致在此范围内)之间的静脉通路装置。它通常从肘窝处的上下两横指位置,或者采用超声引导技术从上臂置入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内,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胸段或可到达锁骨下静脉。这种导管留置时间通常为1至4周,最长可达49天,无需X线进行尖端定位。
二、中长导管适用的疾病类型
中长导管因其独特的优势,适用于多种临床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疾病:
预计治疗时间为1周到4周的病人:对于这类需要短期静脉治疗的病人,中长导管提供了一个稳定、持久的静脉通路,避免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不便。
持续输注等渗或接近等渗的药物:中长导管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输注药物的病人,特别是那些药物为等渗或接近等渗的,这样可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
短期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的病人:万古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但其输注过程中对血管有一定的刺激性。对于需要短期输注万古霉素的病人,中长导管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输注通道。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时间应少于6天。
需持续镇静或持续镇痛的病人:对于需要持续镇静或镇痛治疗的病人,中长导管可以确保药物稳定、持续地输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病人痛苦。
间歇性或短期输注高渗透压、腐蚀性药物:虽然中长导管不适用于持续输注发疱剂药物,但对于一些间歇性或短期需要输注高渗透压、腐蚀性药物的病人,中长导管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使用时需密切关注病人的反应,确保安全。
三、中长导管的使用步骤
了解了中长导管适用的疾病类型后,其使用步骤是一个相对复杂且需专业医护人员操作的过程:首先,在超声引导下选择上臂的贵要静脉作为首选,因其位置深、粗直且静脉瓣少,利于导管置入与固定;接着,病人手臂外展90度,医护人员通过测量确定导管预计长度及选择合适导管尺寸;随后,对穿刺点进行彻底消毒,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或75%酒精和碘伏,以螺旋式消毒直径20厘米范围;之后建立无菌区,更换无菌手套并冲洗,铺垫无菌治疗巾,并将导管、注射器等无菌物品放入,确保最大化无菌;在穿刺点周围进行局部麻醉后,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并送入导丝,见回血后继续;保留导丝体外至少10-15厘米,取下穿刺针,用解剖刀扩皮后匀速送管至预定位置;最后,直线式抽出导丝,清洁导管血渍,保留体外导管至少5厘米,并使用导管固定装置妥善固定,确保导管不受压、不扭曲,同时不影响病人活动和血液循环。
四、使用中长导管的注意事项
定期维护:中长导管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包括更换接头、冲封管和更换敷料等。通常建议至少每七天维护一次,以确保导管的通畅和无菌状态。
观察穿刺点:置管后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出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联系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保持局部干燥清洁:置管期间应避免穿刺点接触水源,以防感染。同时,衣服袖口也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导管的固定。
避免过度活动:虽然置管后病人可以进行一般家务和自理活动,但应避免过度用力或大范围的手臂旋转活动,如打球等。置管侧手臂也不得过度用力提重物,以免导管移位或脱出。
遵循医嘱:对于存在感染风险或其他并发症的病人,应遵循医嘱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抗生素药膏、穿戴压力袜等。同时,应按时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您对中长导管适用的疾病类型、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中长导管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工具,在多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请注意,它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操作下进行,并遵循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原则。同时,病人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建议,做好导管的维护和护理工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杨会娟 河南省肿瘤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