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痔疮是肛肠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达87.25%,素有“十人九痔”之说6。痔疮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痔疮的发病机制逐渐被揭示,外科治疗手段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将从痔疮的发病机制、分类及外科治疗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痔疮的发病机制
1.1 解剖学基础
痔疮的本质是肛垫的病理改变。肛垫是肛管内的血管组织,由静脉丛、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主要功能是协助肛门闭合。当肛垫的静脉丛因压力增加而扩张、曲张时,便形成痔疮。
1.2 病因与诱因
痔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
长期腹压增高:如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导致肛门静脉回流受阻。
饮食与生活习惯:辛辣食物、酒精摄入过多,以及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可能诱发或加重痔疮。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血管壁结构异常有关。
1.3 病理生理过程
痔疮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肛垫静脉丛因压力增加而扩张,随后静脉壁弹性下降,血液回流受阻,最终导致肛垫下移和痔核形成。严重时,痔核可能脱出肛门外,甚至发生嵌顿或坏死。
二、痔疮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2.1 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痔疮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主要表现为便血和脱出,根据脱出程度分为四度。
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常见症状为疼痛和肿块,血栓性外痔表现为蓝紫色肿块。
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特点,症状复杂,可能形成环状脱出。
2.2 临床表现
痔疮的典型症状包括便血、脱出、疼痛和肛门瘙痒。便血多为鲜红色,与排便相关;脱出多见于内痔,严重时需手动复位;疼痛和瘙痒则常见于外痔和混合痔。
三、痔疮的外科治疗进展
3.1 传统手术
传统手术以“外剥内扎术”为代表,适用于严重痔疮患者。该手术彻底切除痔核,但创伤较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较长。
3.2 微创手术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痔疮手术逐渐向无痛、快速恢复的方向发展。目前常用的微创手术包括: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通过切除痔上黏膜,阻断血流供应,使痔核萎缩。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费用较高。
选择性痔上黏膜环切术(TST):在PPH基础上改良,选择性切除病变黏膜,避免术后肛门狭窄,是目前推荐的手术方式。
自动套扎术(RPH):通过套扎痔核根部,使其缺血坏死并脱落。该手术操作简单,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痔疮。
3.3 其他治疗手段
硬化剂注射:适用于出血性内痔,通过注射硬化剂使痔核萎缩。
红外线凝固:利用热效应使痔核萎缩,适用于Ⅰ-Ⅱ度内痔。
四、未来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痔疮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人工智能和影像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生物材料的研发可能为痔疮手术提供更优的修补材料。此外,微创技术的普及将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结论
痔疮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解剖、生理和病理多方面的因素。传统手术虽然有效,但创伤较大;微创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手段。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痔疮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高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陈楠 商丘市睢阳区中心医院 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