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也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指的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组织的代谢需求。心力衰竭并不意味着心脏立即停止工作,而是心脏功能逐渐减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心力衰竭可以影响心脏的左心室(左心衰竭)、右心室(右心衰竭)或两者(全心衰竭),进而导致全身性的健康问题。
原因
心力衰竭的成因多种多样,通常与心脏疾病有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疾病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血。长期的心肌缺血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心肌梗塞),心肌细胞因缺氧而死亡,心肌功能逐渐减弱,最终可能引起心力衰竭。
2. 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迫使心脏更加用力地泵血,导致心肌肥厚。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肌肥厚可能发展为心肌硬化,心脏的泵血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3. 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类直接损害心肌功能的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这些疾病导致心肌结构异常,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4. 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瓣膜是保证血液单向流动的重要结构。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导致瓣膜无法正常开合,影响心脏的血液流动。长期的心脏瓣膜疾病会增加心脏负担,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5. 心律失常:某些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心律失常不仅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还可能引发血栓形成,进一步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
6.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就存在的某些心脏结构异常,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可能随时间发展成心力衰竭。这些先天性心脏病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7.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心力衰竭还可能由其他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如心肌炎)、过度饮酒、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机制损害心肌功能,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
症状
心力衰竭的症状可能逐渐出现,也可能突然发生。常见症状包括:
1. 呼吸困难:这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在活动时或平躺时感到呼吸困难,夜间可能因呼吸困难而惊醒,这种现象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患者甚至在休息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困难。
2. 疲劳和乏力:由于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肌肉和其他组织供血不足,患者常感到疲劳和乏力。即使是轻微的活动也可能让患者感到极度疲惫。
3. 踝部、腿部或腹部肿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液体可能在身体下垂部位积聚,导致踝部、腿部或腹部肿胀。这种现象称为水肿,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4. 快速或不规则心跳:心脏试图通过加快跳动来补偿泵血能力的下降,患者可能感到心跳加快或不规则。这种心律失常不仅影响心脏功能,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5. 咳嗽或喘息:液体积聚在肺部,导致咳嗽或喘息,特别是在躺下时。患者可能伴有白色或粉红色的痰液,这是肺部充血的表现。
6. 体重增加:由于体内液体积聚,患者体重可能迅速增加。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增加是心力衰竭恶化的一个重要信号。
7. 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腹部积液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加重病情。
8. 认知功能下降:心力衰竭可能影响大脑供血,导致注意力、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下降。患者可能感到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方法
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减慢疾病进展,并减少住院次数。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管理的基石。常用的药物包括:
- 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液体,减轻水肿。
- ACE抑制剂:如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等,扩张血管,降低心脏负担。
-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如氯沙坦、缬沙坦等,适用于对ACE抑制剂不耐受的患者。
- 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减慢心率,改善心脏功能。
- 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依普利酮等,有助于减少体内液体积聚。
2. 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调整对心力衰竭的管理至关重要。患者应:
- 戒烟:吸烟会加重心脏负担,戒烟有助于改善心脏健康。
- 限酒:过量饮酒损害心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保护心脏。
-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减轻心脏负担。
- 减少盐分摄入:高盐饮食增加体内液体积聚,低盐饮食有助于控制水肿。
- 适量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3.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于某些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影响泵血效率。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来同步心脏的左右心室收缩,可以显著改善泵血功能。
4. 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植入ICD可以及时识别并纠正这些心律失常,降低猝死风险。
5. 血管紧张素受体-肽酶抑制剂(ARNI):ARNI是一种新型药物,能够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风险,改善预后。
6. 心脏移植: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心脏移植手术复杂,需严格筛选适应症,但成功移植后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命。
7. 其他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手术治疗,如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这些手术可以改善心脏结构,恢复心脏功能。
结语
心力衰竭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有显著影响。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可能的手术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周伟娟 泌阳县人民医院 心内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