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肠粘连的典型症状:识别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
2025年3月,上海某三甲医院普外科收治了一位特殊患者。48岁的张先生在结肠癌术后3个月反复出现腹胀腹痛,进食后症状加重。通过腹部CT检查,医生发现其小肠系膜与腹壁形成多处粘连索带,诊断为术后肠粘连导致的不全性肠梗阻。经过保守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这一案例提醒我们,了解术后肠粘连的典型症状对保障健康至关重要。
一、腹痛腹胀:最直观的警示信号
肠粘连引发的腹痛具有鲜明特点。患者常感到腹部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类似肠道被绳索捆绑的感觉。这种疼痛在进食后尤为明显,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肠粘连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其中约40%会伴随腹胀,表现为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疼痛的性质和频率可反映粘连程度。轻度粘连可能仅表现为偶尔隐痛,而严重粘连形成的肠梗阻会导致持续性剧痛。当出现“痛、吐、胀、闭”(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四联征时,提示完全性肠梗阻,需立即就医。
二、消化功能紊乱:身体发出的间接信号
肠粘连会干扰正常肠道蠕动,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进食少量食物即感饱胀。约50%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或黄绿色胆汁。部分患者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这是因为粘连部位影响了肠道传输功能。
值得警惕的是,长期肠粘连可能引发营养不良。由于消化吸收障碍,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需及时干预。
三、特殊体征:医生诊断的重要依据
腹部触诊可发现肠粘连的蛛丝马迹。患者常表现为局限性压痛,部分可触及条索状粘连团块。听诊时肠鸣音亢进或减弱,肠梗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对于术后患者,若切口部位出现牵拉痛或触及硬结,可能提示切口处粘连。
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肠粘连的关键手段。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粘连范围和程度;腹腔镜探查则兼具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
四、病程分期: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
肠粘连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急性期(术后1-2周):表现为轻度腹胀、隐痛,多与手术创伤相关。
2.亚急性期(术后1-6个月):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规律性腹痛、进食后腹胀。
3.慢性期(术后6个月以上):可能发展为反复发作的不全性肠梗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数据显示,约20%的术后肠粘连会在1年内发展为肠梗阻,其中30%需要手术治疗。及时识别各阶段症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五、高危人群与预防措施
腹部手术史是肠粘连的首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阑尾切除术、结直肠手术和妇科手术。此外,腹腔感染、异物残留、术后早期活动不足等也会增加粘连风险。研究表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使肠粘连发生率降低30%。
预防肠粘连需从围手术期开始:术中使用防粘连材料,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合理饮食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对于已有粘连的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饮食,定期进行腹部超声随访。
术后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通过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干预,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当出现腹痛腹胀、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记住,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是保障术后健康的关键。关注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守护手术成果,让健康之路畅通无阻。
(李晓飞 河南省内黄县中医院 普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