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甲亢的中医辨证,从肝郁化火到气阴两虚

2025-04-03 11: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在祖国医学中归属于“瘿症”范畴,同时与“中消”、“怔忡”、“心悸”和“眼突”等中医病候有着密切联系。甲亢的中医辨证治疗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疗原则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医疗法在减慢心率、改善睡眠、稳定情绪及克服西药副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从肝郁化火到气阴两虚的角度,详细探讨甲亢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甲亢的发生与禀赋不足、肝肾阴虚的内在因素及精神因素等诱因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气、火、痰、瘀为标。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相互影响的情况。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肝,同时涉及心、脾、胃、胆、肾等多脏腑。

肝郁化火: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内盛,灼伤津液,导致阴虚火旺。

痰浊阻滞:肝气郁结,津液输布失常,凝聚成痰,痰浊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

气阴两虚:气郁化火,灼伤阴液,加之痰浊阻滞,气血耗伤,最终导致气阴两虚。

二、辨证论治

1. 肝郁化火证

证候: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柔软,烦热,自汗,多食易饥,性情急躁易怒,面部烘热,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内盛,灼伤津液,导致阴虚火旺。

治法: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代表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瘿丸加减。常用药物如柴胡疏肝解郁,栀子、丹皮倾泻肝火,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配合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玄参滋阴降火。

2. 痰结血瘀证

证候: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质地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不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病机:气机郁滞,津液凝聚成痰,痰气交阻,日久则血行不畅,血脉淤滞,形成痰结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代表方:海藻玉壶汤加减。常用药物如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

3. 心肝阴虚证

证候: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病机:气郁化火,灼伤阴液,心肝之阴耗伤,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常用药物如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益气宁心;当归、枸杞养肝补血;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川楝子疏肝理气;桔梗载药上行兼以利咽。

三、气阴两虚的演变与治疗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肝郁化火、痰结血瘀等实证逐渐耗伤气阴,导致气阴两虚。此时,治疗应以益气养阴、化痰散结为主。

代表方:生脉饮合消瘿丸加减。常用药物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山慈菇、浙贝、玄参、生牡蛎祛痰清热、软坚散结;白芍、甘草滋阴和中。加减法可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调整,如肝气郁结者加柴胡、白芍疏肝解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者加熟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烦躁易怒、惊惕健忘者加麦芽、大枣等。

四、日常调护

甲亢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情志调护: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志所伤。家人应予以理解和谦让,避免患者情绪波动。

饮食调护:宜多吃高营养食物和蔬菜、水果,少吃辛辣食物和含碘多的食物如海带、海虾、海鱼等。少喝浓茶、咖啡,不吸烟、不喝酒。

起居调护: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顺应自然界季节及气候的变化而增减衣被。避免过劳,预防感冒。

运动调护:适当进行气功、太极拳等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综上所述,甲亢的中医辨证治疗需从肝郁化火到气阴两虚进行全面考虑,结合具体证候进行个性化治疗。同时,注重日常调护,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杨中坤 固始县黎集镇中心卫生院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