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如何识别儿童食物过敏与急救方法

2025-04-02 14: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幼儿园的午休时间,5岁的小明吃了一口同学分享的坚果饼干后,突然嘴唇肿胀、呼吸急促。老师发现异常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10分钟内小明被送往医院。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最终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这惊险的一幕真实发生在北京市某幼儿园。

随着儿童食物过敏发病率逐年攀升,类似的紧急情况可能发生在任何家庭或学校。如何快速识别风险并采取正确措施,已成为现代家长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一、潜伏的危机:儿童食物过敏现状

全球范围内,约8%的儿童存在食物过敏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0-6岁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已达6.8%,较十年前增长近3倍。牛奶、鸡蛋、花生、坚果、海鲜和小麦构成六大常见过敏原,其中花生过敏引发的严重反应占比高达40%。

与普通皮疹不同,食物过敏可能引发致命性的过敏性休克。美国过敏学会统计显示,每3分钟就有1例食物过敏相关急诊病例,约20%的严重过敏发生在首次接触某种食物时。这些数字警示我们:每个家庭都需要建立过敏防护意识。

二、黄金识别法:4分钟判断关键体征

过敏反应通常在接触食物后5分钟至2小时内显现,掌握"四维观察法"能帮助快速判断:

1. 皮肤警报

 突发性荨麻疹(凸起红斑)

 眼周/口唇水肿

 皮肤瘙痒伴抓痕

2. 消化系统异常

 连续呕吐(非普通反胃)

 突发腹痛伴随腹泻

 口腔刺痛或麻木感

3. 呼吸系统危机

 声音嘶哑或失声

 哮鸣音或犬吠样咳嗽

 呼吸困难伴鼻翼扇动

4. 全身反应

 突发虚弱或意识模糊

血压骤降导致面色苍白

 脉搏细速超过120次/分钟

当出现上述任意两个系统症状时,即应启动急救程序。特别要注意"无声窒息"现象:当喉咙肿胀影响发声时,孩子可能突然停止哭闹,此时需立即检查呼吸状况。

三、生死时速:家庭急救五步法

第一步:切断过敏源

立即清除口腔残留食物,用清水漱口。若出现呕吐,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

第二步:药物干预

对于已知过敏体质的儿童,应随身配备:

 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

 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0.15mg/0.3mg规格)

轻度反应(仅皮肤症状)可服用抗组胺药,但需密切观察一小时。任何呼吸系统或全身症状出现时,立即在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肾上腺素,该操作可重复间隔5-15分钟。

第三步:体位管理

保持平卧并抬高下肢,呼吸困难者可采取半坐位。切忌突然改变体位,避免诱发循环衰竭。

第四步:紧急联络

注射肾上腺素后立即拨打120,清晰陈述:

"儿童疑似严重过敏,已使用肾上腺素,现有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

第五步:持续监护

记录症状变化时间点,准备二次注射。即使症状缓解,也必须送医观察四小时以上。

四、防患未然:构建安全防护网

1. 科学引入过敏原

最新研究颠覆传统认知:4-6月龄适时引入花生、鸡蛋等易过敏食物,反而能降低过敏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美国儿科学会建议高风险婴儿在4月龄开始尝试花生制品。

2. 建立安全清单

 仔细阅读食品标签,注意"可能含有微量..."等警示

 制作家庭食物档案,记录每次新食材引入后的反应

 外出就餐时使用专用过敏提示卡

3. 环境联防

 幼儿园需配备经过培训的急救员

 制作个性化应急手环(注明过敏原及急救方式)

 定期更新急救包(药物有效期检查每月1次)

五、认知升级:破解常见误区

误区1:"小时候不过敏就永远安全"

真相:过敏可能在任何年龄段发生,青春期激素变化可能诱发新过敏。

误区2:"少量接触可以脱敏"

真相:盲目尝试可能引发严重反应,脱敏治疗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

误区3:"长疹子不用去医院"

真相:皮肤症状可能是系统性反应的先兆,需专业评估。

在这个充满未知风险的时代,守护儿童食品安全需要智慧与行动的双重准备。建议每个家庭每年参加1次急救培训,定期与儿科医生复核过敏防护方案。记住:正确识别+快速反应+系统预防,这三道防线能将过敏风险降低85%。当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时,就能为孩子筑起最坚固的生命屏障。

(董昀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