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关节韧带损伤手术,术后的康复之路至关重要,而初次下地行走更是这条路上的关键节点。这就好比是游戏里的闯关,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才能顺利迈向康复的下一站。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初次下地行走到底得注意些啥,帮大家稳稳踏出这康复的第一步。
一、了解关节韧带损伤术后的身体变化
关节韧带损伤手术修复后,身体可不是马上就能恢复如初的。首先,手术部位周围的软组织,像肌肉、肌腱等,在经历创伤和修复过程后还比较脆弱,它们需要时间来愈合、重建力量。其次,长时间的卧床休养,让身体的血液循环变得缓慢,腿部肌肉尤其容易出现萎缩现象,肌肉力量大打折扣。而且,关节在术后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一段时间,突然要活动,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都面临挑战,就好像一台许久未用的机器,重新启动得磨合磨合。
二、合适的时机至关重要
医生的专业判断是决定能否初次下地行走的关键“信号灯”。一般来说,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是首要考量因素,如果伤口还没有拆线,存在感染风险或者愈合不佳,强行下地行走,那无疑是“自找麻烦”,可能会导致伤口裂开、出血,延缓愈合进程。另外,身体整体状态也得跟上,比如血压、心率得平稳,不能有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通常,在术后几天到几周不等,医生会根据手术的具体类型、患者的身体恢复能力等综合评估,给出可以下地行走的许可,这个时候,千万要听话,别心急擅自行动。
三、准备工作不能少
(一)环境布置
要打造一个安全无忧的行走空间。清理地面杂物,移除可能绊倒自己的电线、鞋子、玩具等,铺上防滑垫,防止术后初次行走脚步不稳而滑倒,毕竟摔一跤对于刚手术完的关节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打击。床边最好安装一个牢固的扶手,方便起身时借力,起身的过程就像攀登一个小陡坡,有个扶手抓着,心里踏实,身体也能更稳当。
(二)辅助器具
拐杖或者助行器,这时候就派上大用场了。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拐杖一般适用于单侧下肢手术,双手握住拐杖,调整好高度,让手臂自然下垂时,拐杖顶端距离腋窝一拳左右的距离,既能借力又不会压迫腋窝血管神经。助行器则为那些平衡感较差、双侧下肢都需要一定支撑的患者提供了更稳固的保障,站在助行器中间,双手握住横杆,前进时一步一步稳稳挪动。这些辅助器具就像是行走路上的“保镖”,助你一臂之力。
四、正确的姿势要领
(一)起身姿势
准备下地时,先从仰卧位慢慢侧身,用一侧手肘撑起上半身,再用另一侧手扶住床边扶手或者由家人协助慢慢坐起,这个过程要像蜗牛爬行一样缓慢,避免突然用力拉扯手术部位。坐起后,双腿垂在床边,稍作停留,让身体适应一下垂直状态下的血压变化,防止头晕。
(二)站立姿势
在床边坐稳后,借助辅助器具和扶手的力量,慢慢尝试站立。双脚要均匀受力,不要把重量都压在未手术的一侧,刚开始时,可以让手术侧的脚轻轻点地,感受一下地面的支撑,同时膝盖微微弯曲,保持关节的一定灵活性,避免僵硬挺直,给关节韧带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三)行走姿势
终于要迈步了!迈出第一步时,要小步慢行,以手术侧下肢为例,如果使用拐杖,先将拐杖向前移动一小步,然后手术侧下肢跟上,迈出的步伐大小要适中,尽量保持步伐均匀,不要忽大忽小。非手术侧下肢再跟进,如同三足鼎立,一步步稳稳向前。行走过程中,眼睛要平视前方,头部不要低垂或者后仰,保持身体的自然平衡,同时,留意脚下,避免踩到异物。
五、注意身体反馈
初次下地行走,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探测器,任何细微的不适都可能是重要“情报”。如果感觉手术部位疼痛加剧,不是那种轻微的、可忍受的疼痛,而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刺痛,这可能意味着关节承受了过大的压力或者伤口出现了问题,得马上停下来,坐回床边,告知家人或者医护人员。要是出现头晕、心慌、眼前发黑等症状,同样不能硬撑,这可能是体位变化导致血压波动,赶紧坐下或躺下休息,等症状缓解后再做尝试。另外,观察腿部有无肿胀、发热现象,如果有,也需要及时反馈,这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的信号。
六、循序渐进原则
初次下地行走成功后,千万别被这小小的胜利冲昏头脑,觉得自己可以大步流星了。康复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天可能只走个几步、十几步,之后每天根据身体的适应情况,适当增加步数和行走距离,但增幅不宜过大,控制在10%-15%左右较为合适。同时,随着身体恢复,逐渐减少对辅助器具的依赖,先是从双拐过渡到单拐,再到独立行走,但这都得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稳稳走向康复的康庄大道。
关节韧带损伤术后初次下地行走,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做好充分准备,掌握正确姿势,留意身体反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就能顺利闯过这一关,为后续的康复之旅打下坚实基础。记住,每一小步的前进都是向健康靠近,别着急,慢慢来!
(张春旺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创伤骨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