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病理检查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甲状腺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病理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常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探讨甲状腺病理检查中的常见误区,并提供相应的真相,以期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常见误区及真相
误区一:过度依赖乳头状结构诊断乳头状癌
误区描述:
在过去,乳头状结构被认为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重要条件。许多病理医生在诊断时过于依赖乳头状结构的存在。
真相揭示:
根据2004年WHO甲状腺肿瘤分类,乳头状结构的存在不再是诊断PTC的必要条件。只要存在向滤泡细胞分化的证据,即可考虑PTC的诊断。此外,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滤泡性腺瘤中也可见乳头状结构,但其乳头短、钝、不分支,只能称作乳头状增生,不应误诊为PTC。
误区二:将良性乳头状结构误诊为乳头状癌
误区描述:
在病理诊断中,有时会将良性乳头状结构误诊为PTC,导致过度治疗。
真相揭示:
良性乳头状结构缺乏PTC核的特征,如核增大拉长、核拥挤重叠、毛玻璃样核以及核沟、核内包涵体等。同时,良性乳头状结构不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组织结构,这是与PTC的重要区别。
误区三:将透明核作为诊断乳头状癌的唯一指标
误区描述:
透明核的存在被认为是诊断PTC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时病理医生会将其视为唯一指标。
真相揭示:
透明核虽然是PTC核特征性表现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指标。PTC核特征性中任何一项表现都不是PTC所独有,在一些甲状腺良性病变中也可伴有透明核,如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和桥本甲状腺炎。因此,诊断PTC时应综合考虑多项核特征。
误区四:将包膜及血管侵犯误诊为癌
误区描述:
肿瘤是否穿破包膜和/或侵袭血管是区别甲状腺癌与腺瘤的主要依据之一,但病理医生在诊断时容易误判。
真相揭示:
诊断甲状腺癌侵袭包膜应看到癌组织穿破肿瘤包膜并与周围正常组织(如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被膜外脂肪结缔组织、横纹肌组织等)混杂。判断血管浸润时,应看到血管内的癌细胞与血管壁紧贴,二者间无内皮细胞间隔。在滤泡性肿瘤中,可出现包膜撕裂、肿瘤疝出的情况,不应视为包膜侵犯;也不可将包膜内的血管增殖视为血管侵犯,从而误诊为恶性肿瘤。
误区五:将异位甲状腺组织误诊为转移性甲状腺癌
误区描述:
异位甲状腺组织在淋巴结内出现时,容易被误诊为转移性甲状腺癌。
真相揭示:
异位甲状腺组织通常呈现为一小团含有类似于胶质的滤泡,并局限在一到两个淋巴结的边缘,外部形态比较规则,具有小乳头状癌核缺失的特点。所有取代大多数淋巴结或者影响到整个淋巴结的甲状腺组织都有可能属于转移癌。但在淋巴结内的异位甲状腺组织极为罕见,大部分淋巴结内的甲状腺组织都属于隐匿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因此,在诊断时应仔细鉴别。
误区六:甲状腺髓样癌冰冻切片误诊
误区描述:
甲状腺髓样癌的冰冻切片诊断容易误诊,因其形态特征多样且与其他类型甲状腺肿瘤相似。
真相揭示:
甲状腺髓样癌的冰冻切片误诊主要源于切片取样不足、临床前准备不足、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与其他肿瘤相似等原因。为了减少误诊,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提高医师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病理分析包括切片的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可以帮助提高诊断准确性。
结论
甲状腺病理检查中的常见误区往往源于对疾病特征的认识不足和诊断经验的缺乏。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病理医生应加强对甲状腺疾病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各种甲状腺疾病的病理特征;同时,在诊断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项指标,避免单一指标造成的误诊。此外,加强临床与病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是提高诊断准确性的重要途径。
(杨迷玲 郑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