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糖尿病足:一场由甜到痛的“变形记”

2025-04-16 09: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糖尿病足——甜蜜背后的“伤痛”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似乎只是与血糖数值相关的疾病,却可能悄然引发一系列令人揪心的并发症,糖尿病足就是其中之一。当身体长期处于高糖环境,就如同甜蜜的“糖衣”下包裹着危险的“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给双脚带来一场痛苦的“变形记”。起初,可能只是轻微的足部不适,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进展,足部皮肤会出现破溃、感染,严重时甚至面临截肢风险,让患者从日常行走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深刻体会到由甜到痛的转变。

二、病理机制——高糖引发的“连锁反应”

1.神经病变“悄然而至”:持续的高血糖宛如一把“温柔刀”,慢慢侵蚀着神经。糖尿病患者体内过高的葡萄糖在代谢过程中,通过多元醇通路激活、蛋白激酶C激活等一系列复杂机制,使得神经细胞内的渗透压改变,神经纤维发生肿胀、变性,最终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这就好比电线外皮破损、内部铜丝生锈,电流传输受阻,足部神经无法正常向大脑传递感觉信号。患者开始出现足部麻木、刺痛、感觉减退,对冷热、疼痛的感知变得迟钝,即使足部受伤也浑然不知,为后续的破溃、感染埋下隐患。

2.血管病变“雪上加霜”:高血糖不仅伤“神经”,还对血管下“狠手”。一方面,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其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另一方面,高糖环境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脂质沉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使足部的动脉血管管腔变窄、血流减少。如同河道淤积泥沙,水流不畅,足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组织缺血缺氧,皮肤变得干燥、弹性差,伤口愈合能力也大打折扣,一旦出现破损,极易引发感染,且感染难以控制,进一步加重病情。

三、症状表现——足部的“痛苦诉说”

1.感觉异常“警报拉响”:早期糖尿病足患者最常察觉的是足部感觉异样。行走时,脚底仿佛踩着棉花,有一种不真实感;晚上睡觉时,双脚会莫名出现刺痛、灼烧感,像有无数根针在扎,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有些患者洗脚时,对水温不敏感,容易烫伤,因为他们无法准确感知水温的高低,等到发现皮肤发红、起疱,才惊觉足部受伤,而此时,损伤往往已经造成,只是痛感被迟钝的神经所掩盖,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感觉异常,实则是糖尿病足发出的危险“警报”。

2.皮肤改变“危机浮现”:随着病情推进,足部皮肤开始呈现出各种“病态”。皮肤变得干燥、脱屑,如同干涸的河床,失去了应有的润泽;色泽也发生改变,可能变得暗红或发紫,这是血液循环不畅的外在表现。脚趾甲变厚、变形,生长缓慢,甚至出现甲沟炎症。足底、足背等部位还可能长出鸡眼、胼胝,这些角质层增厚的部位,由于压力不均,更容易引发破溃,一旦破溃,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感染随之而来,让原本脆弱的足部陷入更深的困境。

3.溃疡与感染“深陷泥潭”:发展到较为严重阶段,足部会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溃疡起初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创口,由于神经病变导致患者忽视,加上局部血液循环差,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伤口不仅难以自行愈合,反而逐渐扩大、加深,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周围组织红肿热痛,炎症蔓延,若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可累及深部组织、骨骼,引发骨髓炎,此时,患者面临的将是剧烈的疼痛、高烧不退,甚至生命威胁,陷入极度痛苦的“泥潭”。

四、临床分期——足部“伤痛”的分级

0期:高危足“潜伏阶段”:这是糖尿病足的萌芽期,虽然足部外观看起来尚无大碍,但已经存在引发足部问题的高危因素。患者有糖尿病神经病变或血管病变的相关表现,如足部感觉减退、皮肤温度降低,或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此时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处于倒计时,只要稍有诱因,如足部轻微外伤、鞋子不合脚摩擦,就可能触发糖尿病足的发病进程,开启痛苦之旅。

1期:浅表溃疡“初现端倪”:足部皮肤开始出现浅表性溃疡,一般深度不超过皮肤全层,面积相对较小。这些溃疡多因患者不经意间的碰撞、摩擦,或是鞋子挤压形成,由于感觉迟钝,发现时往往已经存在一段时间。溃疡底部呈粉红色,有少量渗出液,周边皮肤轻度红肿,若能及时处理,调整血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护理,伤口尚有愈合的可能,如同在悬崖边及时拉住患者,避免坠入深渊。

2期:深部溃疡“危机升级”:溃疡进一步发展,深度穿透皮肤全层,累及皮下组织,甚至肌肉、肌腱。此时伤口面积增大,渗出物增多,呈脓性,气味刺鼻,周围组织红肿明显,疼痛加剧。患者行走困难,足部功能受限,且感染开始向深部蔓延,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抗感染、清创、改善血管供血等,病情将急剧恶化,截肢风险显著升高,如同在湍急河流中逆行,步步艰难。

3期:坏疽形成“绝境挣扎”:这是糖尿病足最严重的阶段,足部组织因严重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形成坏疽。坏疽可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表现为足部部分组织干枯、变黑,如同烧焦的木头,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相对清晰;湿性坏疽则更为凶险,坏死组织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肿胀明显,散发恶臭,细菌滋生,感染迅速扩散,可引发全身败血症,危及生命,患者此时如同身处绝境,与病魔展开殊死挣扎。

五、预防——守护足部,远离“伤痛”

1.血糖控制“重中之重”:要想从源头上预防糖尿病足,严格控制血糖是关键。患者需遵循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确保血糖水平稳定在合理范围。通过合理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帮助身体消耗多余血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让血液中的糖分不再“肆意横行”,为足部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降低糖尿病足发病风险。

2.足部护理“细致入微”:日常足部护理如同给双脚穿上一层“防护衣”。每天用温水(水温37-40℃)洗脚,避免烫伤,因为糖尿病患者足部对温度感知差,稍不注意就可能受伤;洗完后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间,防止滋生霉菌;涂抹滋润乳液,保持足部皮肤湿润,避免干燥、脱屑,但不要涂抹在脚趾间,以免引起潮湿,滋生细菌。选择合适的鞋子,尺码要适中,宽松柔软,鞋底有良好的支撑、防滑功能,避免穿高跟鞋、尖头鞋,防止足部受压、摩擦;定期检查鞋子内部,排除异物,减少意外伤害。同时,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查看有无破损、水泡、红肿等异常,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3.血管与神经保护“双管齐下”:保护足部血管与神经,能有效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血管病变,酒精也会干扰神经、血管功能,戒烟戒酒是对足部健康的必要守护;适度按摩足部,促进血液循环,从脚尖开始,向小腿方向轻轻按摩,每次10-15分钟,每晚睡前进行,如同给足部“松松筋”,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营养神经、改善血管循环的药物,如甲钴胺、前列地尔等,从内而外滋养足部神经、血管,增强足部抵御能力,远离糖尿病足带来的痛苦“变形记”。

六、总结

糖尿病足这场由甜到痛的“变形记”警示着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疾病的防治重在日常。了解其病理机制、症状表现、临床分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严格的血糖控制、细致的足部护理以及血管与神经的保护,更是为双脚铸就了坚固的防线。希望患者们都能重视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守护足部健康,让行走的每一步都远离痛苦,迈向美好的生活。

(赵玉洁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