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里,肝郁气滞是常见的情志病症,多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引发,对身心健康影响大。科学调理能有效改善相关症状。本文从肝郁辨证要点、中医调理方案、日常调护指南三方面阐述疏肝策略,给受困扰人群提供实用办法。
一、肝郁辨证要点
(一)典型症状
1. 胸胁胀满:患者自觉胸胁部胀满,且胀满感随情绪波动,情绪不好时加重,情绪平稳则缓解。这是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郁气滞会使气机不畅,积聚在胸胁。
2. 善太息:即频繁叹气,是肝郁气滞典型表现。患者不自觉长叹,叹气后胸部憋闷感减轻,是人体对气机不畅的自我调节。
3. 咽喉异物感:出现咽喉异物感,像有梅核在咽喉,咳不出咽不下,但不影响进食,中医叫梅核气。这是肝郁气滞致津液输布失常,痰气互结在咽喉。
(二)舌脉特征
1. 舌象表现:舌边尖红,肝在舌边反映,肝郁化热,热邪上炎,使舌边尖变红。
2. 舌苔特征:舌苔薄白或微黄,薄白苔表示病邪浅,微黄苔说明已有化热迹象。
3. 脉象特征:脉象弦细,弦脉主肝病,细脉多提示气血不足,肝郁气滞影响气血运行和生成,导致气血相对不足。
(三)伴随表现
1. 月经不调:女性常月经不调,周期紊乱、月经量异常,经前乳房胀痛。肝主疏泄、调节月经,肝郁气滞使疏泄失常,影响月经;肝经经过乳房,肝气郁结致经前乳房胀痛。
2. 消化异常:出现嗳气、反酸。肝木克脾土,肝郁气滞影响脾胃运化,胃气上逆致嗳气,胃酸分泌失调引发反酸。
3. 睡眠障碍:表现为多梦易醒。肝藏魂,肝郁气滞影响藏魂功能,魂不守舍,导致睡眠问题。
二、中医调理方案
(一)经典方剂
1. 柴胡疏肝散:是疏肝理气基础方,由柴胡、香附等组成。柴胡疏肝解郁,香附助解肝郁,川芎活血行气,枳壳行气宽中,全方疏肝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轻症。
2. 逍遥散:患者兼脾虚,如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可用逍遥散。方中既有柴胡等疏肝养血,又有白术等健脾益气,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3. 丹栀逍遥散:肝郁化热者,用丹栀逍遥散。在逍遥散基础上加丹皮、栀子,增强清热功效,治疗肝郁化热。
(二)外治疗法
1. 穴位按摩:按摩太冲、期门穴。太冲是肝经原穴,能疏肝理气;期门是肝经募穴,可疏肝健脾。每次每穴按3 - 5分钟,有酸胀感即可。
2. 耳穴压豆:选耳穴肝、神门压豆。肝穴疏肝理气,神门宁心安神。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天自按3 - 5次,每次每穴1 - 2分钟,耳部有酸麻胀感为宜。
3. 背部刮痧:在肝胆经区域刮痧。沿胆经和肝经路线,用刮痧板刮痧,疏通经络、疏肝理气,力度适中,皮肤微红痧斑即可。
(三)代茶饮推荐
1. 玫瑰花陈皮茶:3 - 5朵玫瑰花加3g陈皮泡饮。玫瑰花疏肝理气,陈皮理气健脾,适合肝郁兼脾胃不和者。
2. 佛手柑蜂蜜饮:鲜佛手柑切片加蜂蜜冲泡。佛手柑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蜂蜜润肠通便,缓解胸胁胀痛、胃脘不适。
3. 菊花枸杞茶:菊花清肝明目,枸杞滋补肝肾,适合肝郁有肝火,目赤肿痛、头晕目眩者。
三、日常调护指南
(一)情志调节
1. 晨起梳头100下:早上用梳子从前额向后脑勺梳100下,刺激胆经穴位。胆经与肝经表里相关,刺激胆经能疏肝利胆、调节气机,让人精神好。
2. 深呼吸练习:采用腹式呼吸,早晚各练10 - 15分钟。吸气腹部隆起,呼气腹部收缩,可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促进气机通畅。
3. 正念冥想:每天冥想15分钟。找安静处坐下或躺下,专注呼吸和身体感觉,排除杂念,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
(二)起居宜忌
1. 23点前入睡:23点至凌晨3点是胆经、肝经当令,此时肝脏休息排毒,23点前入睡可养肝血,维持肝脏疏泄功能。
2. 避免久视:每用眼30分钟休息下。肝开窍于目,久视伤血、加重肝脏负担,适当休息眼睛可保护肝脏。
3. 适度运动:选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这个动作让多种肌群参与收缩,增加关节灵活性和肌力,疏通经络、调节气机。
(三)饮食建议
1. 绿色蔬菜:多吃芹菜、菠菜等绿色蔬菜。绿色入肝,富含营养,能疏肝理气、清肝泻火。
2. 酸味食物:适量吃山楂、柠檬等酸味食物。酸味入肝,增强肝脏功能、促进疏泄,但胃酸多者要适量。
3. 忌辛辣刺激:不吃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辛辣易生热动火,加重肝郁化热症状,不利病情恢复。
建议建立“疏肝三部曲”:晨起按太冲穴,午间喝疏肝茶,睡前做放松操。同时遵循“三不”原则:不憋气、不熬夜、不暴怒。女性经前一周气血变化大,肝郁症状易加重,要加强调理,综合改善肝郁气滞,维护身心健康。
(冯娟 河南省睢县中医院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