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关节置换术适应症判定体系
(一)终末期关节疾病标准
1. 骨性关节炎:X 线显示关节间隙完全消失,软骨下骨囊性变,保守治疗 6 个月无效且 VAS 疼痛评分>7 分。
1. 类风湿关节炎:处于病情稳定期(血沉<30mm/h),关节畸形导致功能丧失者。
1. 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继发严重关节退变(关节活动度<30°)。
(二)功能障碍量化指标
· 髋关节置换:Harris 评分<60 分,无法独立完成穿袜、上下车等动作
· 膝关节置换:KSS 评分<50 分,步行距离<200 米需借助拐杖
· 肩关节置换:Constant-Murley 评分<35 分,外展角度<45°
(三)相对禁忌与排除标准
二、术后急性期护理规范(1-7 天)
(一)生命体征监测重点
· 术后 6 小时内每 30 分钟监测血压、SpO₂,警惕失血性休克(隐性失血可达 500-1500ml)
· 连续监测体温 3 天,低热(<38.5℃)需排除吸收热与感染
(二)伤口与引流管理
1. 负压引流装置保持 - 80 至 - 120mmHg 压力,引流量<50ml/24h 可拔管
1. 观察伤口渗液性状,血性渗液突然增多需警惕活动性出血
三、康复训练分阶段实施
(一)早期被动活动(术后 1-3 天)
· 髋关节置换:使用 CPM 机进行 0-90° 屈伸训练,每次 30 分钟,每日 4 次
· 膝关节置换:踝泵运动(每小时 50 次)促进静脉回流,预防 DVT
(二)中期肌力强化(术后 1-3 周)
1. 等长收缩训练: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每次 10 秒,每组 20 次,每日 3 组)
1. 渐进抗阻训练:弹力带辅助下膝关节伸直练习,负荷从 0.5kg 逐步增加
(三)远期功能恢复(术后 3-6 个月)
· 平衡训练:单腿站立(睁眼→闭眼),每侧维持 30 秒
· 步态训练:使用助行器过渡至手杖,重点纠正异常步态模式
四、居家护理核心要点
(一)体位管理规范
· 髋关节置换:术后 3 个月内保持下肢外展 15-30°,避免 90° 屈曲(禁止坐矮凳)
· 膝关节置换:睡眠时腘窝下垫薄枕维持微屈位,防止关节僵硬
(二)日常生活禁忌
1. 避免剧烈扭转动作(如打高尔夫、羽毛球)
1. 禁止长时间跪坐(膝关节置换)或盘腿(髋关节置换)
1. 乘坐交通工具时使用加高坐垫保持关节舒适角度
五、并发症预防体系构建
(一)感染防控措施
·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头孢呋辛)24-48 小时
· 定期复查 CRP、ESR,术后 3 个月内避免牙科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二)假体周围骨折预警
· 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即开始抗骨松治疗(阿仑膦酸钠 + 钙剂)
· 发现异常疼痛伴活动受限立即行 X 线检查
(三)深静脉血栓(DVT)防治
· 药物预防:利伐沙班 10mg qd,持续至术后 35 天
· 物理预防: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使用至可下床活动
六、长期随访与假体维护
(一)影像学监测方案
· 术后 1、3、6 个月常规 X 线检查,观察假体位置及骨长入情况
· 每年 1 次 CT 或 MRI 评估假体周围骨质变化
(二)生活方式优化建议
· 控制体重(BMI<25kg/m²),减少假体负荷
· 适度进行低冲击运动(游泳、骑行),避免过度磨损
· 定期监测维生素 D 水平(维持>30ng/ml)促进骨代谢。
(邱文奎 开封市中心医院 骨科二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