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黄体破裂有哪些症状,如何急救

2025-01-14 12: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黄体破裂作为妇科领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在临床实践中,及时且准确地识别黄体破裂的症状,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殖系统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典型症状识别、鉴别诊断要点以及急救处理措施这三个关键维度,系统地阐述应对黄体破裂的策略。

一、典型症状识别

(一)疼痛特点

1. 发作时间与程度:黄体破裂通常会导致患者突发下腹剧痛,疼痛多在月经来潮前1周左右出现。这一时期黄体发育成熟,体积增大,内部压力增加,使得黄体壁相对薄弱,容易发生破裂。

2. 疼痛部位:疼痛以单侧下腹部为主,即黄体破裂的一侧。这是因为破裂引发的出血和局部刺激主要集中在病变侧的盆腔组织。

3. 疼痛与体位关系:患者在翻身、行走等体位改变时,疼痛会明显加重。这是由于体位变化会导致盆腔内的血液流动和脏器位置改变,进而刺激破裂处及周围组织,使疼痛加剧。

(二)伴随症状

1. 阴道点滴出血:部分患者会出现阴道点滴出血的症状。这是因为黄体破裂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波动,导致子宫内膜出现少量剥脱出血。

2. 肛门坠胀感:由于盆腔内的血液积聚刺激直肠,患者常伴有明显的肛门坠胀感,有便意但排便情况无明显异常。

3. 恶心呕吐(严重时):当出血量较大,刺激腹膜或引发全身性应激反应时,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身体对疼痛和内环境改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三)休克表现

1. 面色苍白:大量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机体为保证重要脏器供血,会减少外周血管的血液灌注,从而使患者面色变得苍白,失去正常的红润色泽。

2. 血压下降:血压低于90/60mmHg,这是休克的重要指标之一。血压下降反映了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管压力。

3. 心率增快:心率大于100次/分,机体通过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试图弥补因失血导致的循环血量不足。

二、鉴别诊断要点

(一)与宫外孕区别

1. 尿hCG检测:黄体破裂患者尿hCG检测结果为阴性,而宫外孕患者体内存在受精卵着床,滋养细胞会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尿hCG多为阳性。

2. 停经史:黄体破裂患者一般无停经史,其发病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宫外孕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停经史,一般在停经6 - 8周左右发病。

3. 出血量:相较于宫外孕,黄体破裂的出血量相对较少。宫外孕破裂出血往往是由于孕囊侵蚀输卵管等部位的血管,出血较为凶猛;而黄体破裂主要是黄体内部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量相对有限,但也有大量出血的情况。

(二)与阑尾炎区别

1. 麦氏点压痛:阑尾炎患者典型的体征是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有固定压痛,而黄体破裂患者麦氏点无压痛。

2. 转移性腹痛:阑尾炎患者初期疼痛多位于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形成转移性腹痛;黄体破裂患者腹痛多突然发作于下腹部,无转移性腹痛特点。

3. 妇科检查:黄体破裂患者进行妇科检查时,可发现患侧附件区有明显触痛;阑尾炎患者妇科检查一般无此表现。

(三)与卵巢囊肿蒂扭转区别

1. 囊肿病史: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多有卵巢囊肿病史,在体位突然改变等诱因下,囊肿发生蒂扭转;黄体破裂患者一般无卵巢囊肿病史,是在黄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破裂。

2. 疼痛特点:黄体破裂的疼痛突发性更强,往往瞬间发作;卵巢囊肿蒂扭转的疼痛虽然也较为剧烈,但一般有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

3. 体位影响:黄体破裂患者体位改变对疼痛的影响更为明显,如前所述,翻身、行走等动作会使疼痛加剧;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在体位改变时疼痛也会加重,但相对而言,黄体破裂受体位影响的程度更突出。

三、急救处理措施

(一)现场急救

怀疑黄体破裂,应立即让患者平卧制动,减少活动避免出血增加。同时腹部冰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但要防冻伤。嘱咐患者严格禁食禁水,防止手术时胃内容物反流。

(二)医疗处置

到医院后,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输入晶体液扩容,维持血压和脏器血供。进行急诊超声检查,测量盆腔积液深度判断出血量。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动态变化,直观反映失血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治疗选择

出血量小于500ml、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可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并使用止血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存在活动性出血、生命体征不稳或保守治疗病情加重的患者,应及时腹腔镜手术止血并清理积血。严重贫血患者,在严格适应证下可自体血回输,补充血容量,降低异体输血风险。

面对黄体破裂,要牢记“三快”:快速识别、送医、决策。注意“三不”:不热敷、不按压、不拖延。育龄女性突发腹痛要警惕,月经周期第20 - 26天黄体成熟,破裂风险高,需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及时就医 。

(张志敏 安阳市心血管病医院(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