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手术,作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为众多患者打开了生命的希望之门。然而,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治疗结束,术后康复和长期管理同样至关重要。那么,心脏支架术后,患者究竟该如何开启“新生”之路呢?
合理饮食:为心脏健康筑牢根基
心脏支架术后,合理的饮食是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的关键。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减少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保持肠道健康。
以一位术后患者为例,他在术后严格控制饮食,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主食以全谷物为主。几个月后,他的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身体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患者要控制盐分的摄入,过多的盐分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此外,戒烟限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适度运动:增强心脏功能的“良药”
适度运动对于心脏支架术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般来说,术后前几天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和过重的体力劳动。大概一周后,可以开始尝试轻量级的活动,如散步。随着恢复情况的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一些中等强度的锻炼。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运动时应监测心率,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如果出现胸痛、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规律用药:守护心脏的“忠诚卫士”
心脏支架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防止支架内血栓的形成。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同时,根据病情,患者可能还需要服用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等,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在目标范围内。
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服药期间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定期复查血液指标,以便医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的“晴雨表”
定期复查是心脏支架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监测心脏功能和支架的情况。
术后第一年是再狭窄的高发期,所以要按时检查,一般术后半年、一年进行冠脉复查,每3个月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液检查,以后每年至少复查一次。通过复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如支架内再狭窄或血栓形成,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康复顺利进行。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的“秘诀”
心脏支架术后,患者可能会因手术和病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康复进程,还可能对心脏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心理调适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参加支持小组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获得心理支持。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在感到压力或不适时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迎接新的生活。
预防感染:为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术后患者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发生感染。因此,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如果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心脏支架术后,患者需要在饮食、运动、用药、复查、心理调适和预防感染等方面做好全面管理。通过科学的康复和长期管理,患者可以开启“新生”之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重新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用科学的方法战胜疾病,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
(孟祥蓓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心内科九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