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脏支架后生活攻略:如何开启康复新旅程

2025-07-18 17: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支架手术,医学上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挽救冠心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当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斑块堵塞,导致心肌缺血时,支架能迅速撑开血管,恢复血流。但支架植入并非“一劳永逸”,术后的长期管理直接影响心脏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术后用药:支架的“守护神”,不可擅自停

心脏支架植入后,血管内皮需要时间修复,而支架作为异物,可能引发血栓形成,因此术后规范用药是预防再狭窄和血栓的关键。

1.抗血小板药物:双药联合是基础

-阿司匹林:需终身服用,每日100毫克,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其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不适(如胃痛、反酸),可在饭后服用或遵医嘱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如泮托拉唑);若出现牙龈出血、皮下瘀斑,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血栓风险)。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称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通常需持续12个月(具体时长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如复杂病变或高风险患者可能延长至18-24个月)。这类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用药期间应避免剧烈碰撞、手术(如拔牙需提前告知医生用药史)。

2.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的“基石”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不仅能降低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重要的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其破裂再次堵塞血管。术后LDL-C需控制在1.8mmol/L以下,即使血脂正常也需长期服用。副作用可能包括肌肉酸痛(需定期查肌酸激酶)、肝酶升高(每3-6个月查肝功能),若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切勿擅自停药。

3.其他基础用药:控制合并症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适用于合并高血压、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需从小剂量开始,避免突然停药(可能诱发心绞痛)。

-ACEI/ARB类药物(如依那普利、缬沙坦):用于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患者,可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心室重构,需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用于缓解心绞痛发作,胸痛时舌下含服1片,若5分钟未缓解可再含1片(最多3片),无效需立即就医(警惕心肌梗死)。

用药原则:所有药物必须遵医嘱服用,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若出现副作用,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切勿因担心副作用而停药(停药风险远大于药物副作用)。

二、饮食管理:吃出“心”健康,远离“隐形杀手”

饮食是心脏康复的“基石”,不合理的饮食会加速血管斑块再生,而科学饮食能帮助控制血脂、血压、血糖,保护血管健康。

1.核心原则:“三低一高”+均衡多样

-低油:每日烹调用油不超过25克(约2.5汤匙),选择橄榄油、茶籽油等不饱和脂肪酸,避免动物油脂(猪油、黄油)和反式脂肪(油炸食品、植脂末、酥皮点心)。

-低盐:每日食盐摄入≤5克(约1啤酒瓶盖),减少隐形盐(酱油、咸菜、加工肉、罐头),可用香料(葱、姜、蒜、辣椒)替代部分盐调味。

-低糖:控制添加糖(含糖饮料、蛋糕、蜂蜜),每日添加糖摄入≤25克,多选择天然甜味食物(如水果)。

-高纤维: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深色蔬菜占一半,如菠菜、西兰花)、水果200-350克(选低GI水果如苹果、蓝莓)、全谷物(燕麦、糙米、玉米)50-150克,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吸收。

2.优选食物:给血管“减负”

-优质蛋白: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抗炎、调节血脂);每日摄入瘦肉(猪瘦肉、牛肉)50-75克、鸡蛋1个(不弃蛋黄,蛋黄的胆固醇对健康影响远小于饱和脂肪)、豆制品(豆腐、豆浆)50克。

-坚果与豆类:每天1小把坚果(约20克,如核桃、杏仁,碾碎后加入沙拉或粥中),每周吃2-3次杂豆(红豆、绿豆),可替代部分主食。

-乳制品: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酸奶(每日300毫升),补充钙和优质蛋白,避免奶油、炼乳。

3.需远离的“伤血管”食物

-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猪肝、脑花)、鱼子、蟹黄(每周食用不超过1次,每次≤50克)。

-加工食品:香肠、火腿、方便面(含高盐、反式脂肪和防腐剂)。

-酒精与烟草: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诱发血栓;饮酒会升高血压、影响药物代谢,建议完全戒烟,严格限酒(男性每日酒精≤25克,女性≤15克,最好不喝)。

三、运动康复:循序渐进,让心脏“动”起来

支架术后适当运动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心肌耐力、降低血脂和血压,但需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

1.运动时机:术后多久可以开始?

-术后1-2周(住院期间):以休息为主,可在床边缓慢散步(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避免久坐。

-术后2-4周:逐渐增加步行时间(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以不出现胸痛、气短为宜。

-术后1-3个月:可在医生评估后(如心脏负荷试验)制定运动计划,逐步过渡到中等强度运动。

-术后3个月后:维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

2.推荐运动:安全有效为主

-快走/慢跑:最推荐的运动方式,从每分钟60-80步开始,逐渐增加到100-120步,每次30分钟(可分2次完成)。

-骑自行车:选择平地骑行,避免爬坡,每次20-30分钟。

-游泳:术后3个月后可进行(自由泳、仰泳),水的浮力对关节友好,但避免憋气动作。

3.运动“三原则”:安全第一

-强度适中: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或自我感觉“有点累但能说话”(若气喘吁吁说不出话,说明强度过高)。

-循序渐进:每次运动前热身5-10分钟(如慢走、拉伸),运动后放松5分钟;每周运动时间可增加10%,避免突然加大运动量。

-警惕不适:运动中若出现胸痛、胸闷、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立即停止并休息;若症状持续10分钟不缓解,需拨打120。

四、日常管理: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1.体重控制:避免肥胖加重心脏负担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导致血脂、血糖升高,增加心脏负荷。术后应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9之间(BMI=体重kg/身高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若超重,每月减重1-2kg为宜(通过饮食+运动,不建议节食减肥)。

2.作息与情绪:给心脏“减压”

-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会升高血压、诱发心律失常),中午可小憩20-30分钟。

-情绪管理: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骤升、心肌耗氧增加,甚至诱发心绞痛。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家人沟通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3.保暖与预防感染

-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冬季注意保暖(尤其头部、手部),外出时戴帽子、围巾。

-流感或肺炎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必要时接种肺炎疫苗(尤其老年人)。

五、定期复查:及时发现“隐患”

支架术后复查能早期发现血管再狭窄、药物副作用或其他病变,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突发胸痛、胸闷(尤其休息时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可能提示支架内血栓或新的血管堵塞。

-严重头晕、黑矇、晕厥,可能与心律失常或低血压有关。

-不明原因的出血(如呕血、黑便、牙龈大量出血),可能是抗血小板药物过量。

-下肢水肿、气短加重,可能提示心功能不全。

六、常见误区:避开康复“绊脚石”

1.“放了支架就好了,药可以停”

支架仅解决了一处血管的堵塞,其他血管仍可能存在斑块,且支架内可能再狭窄。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擅自停药会使血栓风险增加10倍以上。

2.“术后要多补,多吃高蛋白食物”

过度进补(如大量吃红肉、补品)会导致血脂升高、体重增加,反而加速斑块形成。均衡饮食比“大补”更重要。

3.“运动伤心脏,还是少动为好”

长期不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反而增加血栓风险。科学运动能改善心脏功能,只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安全性很高。

4.“血脂正常了,他汀可以停”

他汀类药物的核心作用是稳定斑块(即使血脂正常),停药后斑块可能再次活跃,增加破裂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停用。

七、总结

心脏支架手术是心脏健康的“新起点”,而非终点。术后康复需要长期坚持“药不能停、嘴要管住、腿要迈开、定期复查”四大原则。通过规范用药、科学饮食、适度运动和情绪管理,大多数患者能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比术前更健康。

记住,康复路上最关键的是“自律”与“耐心”。与医生保持沟通,及时调整方案,您完全可以开启属于自己的“心”生活。

(裴培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心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