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如同人体的“永动机”,正常情况下以规律的节奏跳动,为全身供血。正常成年人的心跳频率为60-100次/分钟,节律规整,如同钟表的滴答声。但当这份“规律”被打破——心跳过快、过慢或节律紊乱时,就可能发生了“心律失常”。据统计,我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2000万,从健康人偶尔出现的早搏,到危及生命的室颤,心律失常的“密码”复杂多变。本文将解析异常心跳的类型、根源及应对原则,帮助读者读懂心脏的“异常信号”。
一、正常心跳的“密码逻辑”:心脏如何保持节律?
要理解心律失常,需先了解正常心跳的“运作机制”。心脏的跳动由一套精密的“电信号系统”控制,可分为“指挥官”“传导线路”和“效应器”三部分:
-窦房结(指挥官):位于右心房,是心脏电信号的起源地,能自动、规律地发出电信号(60-100次/分钟),被称为“窦性心律”,这是正常心跳的“基准频率”。
-传导系统(线路):电信号从窦房结发出后,经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等“线路”传导至心脏各部位,确保心房和心室有序收缩(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形成一次完整心跳)。
-心肌细胞(效应器):接收电信号后收缩,推动血液流动。
正常情况下,这套系统配合默契,使心跳既不过快也不过慢,节律均匀。一旦“指挥官”失灵、“线路”受阻或“效应器”异常,就会导致心律失常。
二、异常心跳的“密码类型”:从轻微到危险的信号
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根据心跳速度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大类,临床表现和风险差异显著:
1.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跳>100次/分钟)
-窦性心动过速:窦房结发出信号过快(100-150次/分钟),常见于运动、情绪激动、发热等生理情况,去除诱因后可恢复正常,一般无危险。
-早搏(期前收缩):心脏在正常节律外提前跳动一次,分为房性早搏(心房提前收缩)和室性早搏(心室提前收缩)。健康人也可能出现(如熬夜、喝咖啡后),表现为“心跳漏了一拍”或“咯噔一下”,若偶尔发生且无基础心脏病,通常无需处理。
-心房颤动(房颤):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房电信号紊乱,导致心房无序颤动(心率可达350-600次/分钟),心室跳动快慢不一(通常100-160次/分钟)。患者会感到心悸、气短,最大风险是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引发中风(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电信号在房室结或附近异常折返,导致心跳突然加快(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突发突止,可能引起头晕、胸闷,少数会导致血压下降。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电信号紊乱,心跳100-250次/分钟,节律略不规则,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或猝死,需紧急处理。
-心室颤动(室颤):最危险的心律失常,心室无规律颤动,无法有效泵血,若不及时除颤(电击),数分钟内即可致命,是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跳<60次/分钟)
-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发出信号过慢(50-60次/分钟),常见于运动员、老年人或睡眠时,若无症状(如头晕、乏力),通常无需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电信号从心房传至心室时受阻,分为三度:一度阻滞(传导延迟)通常无症状;二度阻滞(部分信号无法传导)可能引起心跳漏搏;三度阻滞(信号完全无法传导)会导致心室自主跳动(30-50次/分钟),可能引发晕厥、心力衰竭,需安装起搏器。
三、解密异常心跳的根源:哪些因素会打乱“心跳密码”?
心律失常的根源可分为“心脏本身病变”和“外部因素干扰”两大类,具体包括:
1.心脏器质性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影响窦房结或传导系统的血液供应,引发心律失常(如心肌梗死时易出现室速、室颤)。
-心肌病: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会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早搏、房颤等。
-心肌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心肌炎症,破坏传导系统,常见于年轻人,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早搏。
-心脏瓣膜病: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增加房颤风险(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发生率高达50%)。
2.其他疾病的“牵连”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厚,影响电信号传导,易引发房颤、室性早搏。
-内分泌疾病:甲亢患者因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加速窦房结信号发放,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增加冠心病风险,间接诱发心律失常。
-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缺氧、酸中毒,会抑制窦房结功能,导致心动过缓或房性心律失常。
3.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
-不良习惯:长期熬夜、过度饮酒、大量饮用浓茶或咖啡(含咖啡因)、吸烟等,会刺激交感神经,干扰电信号系统。
-情绪与压力:焦虑、紧张、愤怒等情绪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窦性心动过速或早搏。
-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血症(如腹泻、呕吐或饮食不均衡导致)会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的危害:从轻微不适到致命风险
心律失常的危害取决于其类型、持续时间及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病:
-轻微影响:偶发早搏、短暂窦性心动过速等,可能仅引起心悸、胸闷、乏力,不影响心脏功能,对健康威胁较小。
-心脏功能受损:长期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速)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如气短、下肢水肿)。
-致命风险:室速、室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会瞬间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丧失,引发晕厥、心脏骤停,若抢救不及时可致命(我国每年因心律失常猝死的人数超过50万)。
-血栓与中风:房颤时心房颤动导致血液淤积,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至脑部可引发中风,至肺部可引发肺栓塞。
五、如何破译和应对异常心跳?
1.及时捕捉“异常信号”
-自我监测: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时,可通过触摸脉搏(手腕或颈部)判断心跳是否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记录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长。
-医学检查:心电图(常规或动态心电图Holter)可捕捉电信号异常,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心脏超声可排查心脏结构病变;血液检查(如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可寻找潜在病因。
2.针对性治疗策略
-无需治疗:偶发早搏、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如运动员),只需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定期随访即可。
-药物治疗:房颤患者需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室上速、早搏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控制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副作用)。
-非药物治疗:
-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释放能量,破坏异常电信号的起源点或折返路径,适用于室上速、房颤、频发室性早搏等,成功率可达80%-90%。
-心脏起搏器:用于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通过植入设备发出电信号,维持正常心跳。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用于高猝死风险患者(如曾发生室颤、心肌梗死合并室速),可自动检测致命性心律失常并释放电击除颤。
3.日常预防:守护“心跳密码”的稳定
-控制基础病: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甲亢等,减少对心脏电信号系统的干扰。
-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限酒(男性每日酒精≤25克,女性≤15克),少喝浓茶、咖啡;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学会缓解压力。
-定期体检:尤其是老年人、有心脏病家族史者,建议每年做一次心电图,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六、总结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信号系统”紊乱的表现,如同心跳密码的“错乱”,既有轻微的偶发早搏,也有致命的室颤。其根源可能是心脏本身病变,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或不良生活方式的干扰。
解读“心跳密码”的关键在于:识别异常信号(如心悸、头晕),及时就医明确类型和病因,再根据风险等级采取针对性治疗(从调整生活方式到手术干预)。多数心律失常通过科学管理可有效控制,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合并基础病或高危类型)。守护心脏的正常节律,才能让生命的“永动机”持续稳定运转。
(裴培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心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