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最揪心的莫过于家长。当孩子反复发烧,不少家长心中都会泛起嘀咕:“会不会是得了川崎病?”川崎病,全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虽然它并非儿童常见疾病,但一旦漏诊或误诊,可能会对孩子的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孩子反复发烧时,如何判断是否是川崎病?又有哪些关键信号需要家长留意呢?
认识川崎病
川崎病最早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医学界普遍认为它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一些研究推测,可能是某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侵入人体后,引发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全身血管发生炎症反应。
川崎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约20%-25%未经治疗的患儿会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形成冠状动脉瘤,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后果。不过,幸运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只要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儿都能恢复良好。
川崎病的关键信号
1. 持续发热:发热是川崎病最突出的症状之一,也是家长最早察觉到的异常。患儿通常会出现持续5天以上的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使用常规的退烧药效果往往不佳。即便体温暂时下降,很快又会再次升高。这种反复发热的状态,容易让家长陷入焦虑,也正是因为如此,发热常成为家长带孩子就医的首要原因。
皮疹:在发热后的1-5天内,许多患儿会出现皮疹。皮疹形态多样,可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多形性红斑,也可能是猩红热样皮疹。皮疹通常分布在躯干、四肢、面部等部位,一般不痒。有些孩子的皮疹可能较为轻微,容易被忽视,但它却是诊断川崎病的重要线索之一。
眼睛发红:川崎病患儿的双眼结膜会出现充血,表现为眼白部分发红,但没有明显的分泌物。这种结膜充血通常是双侧的,且不影响视力。很多家长可能会误以为孩子是得了结膜炎,但结膜炎往往会伴有眼屎增多等症状,而川崎病引起的结膜充血则没有这一表现,这也是二者的重要区别。
口唇及口腔改变:孩子的口唇会变得鲜红、干裂,甚至出现出血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草莓舌,即舌乳头增大、发红,看起来就像草莓表面的凸起。口腔黏膜也会充血发红,这一系列的口唇及口腔改变,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影响进食和说话。
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半数以上的川崎病患儿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通常为单侧,质地较硬,表面不红,按压时孩子可能会有疼痛感。淋巴结肿大一般在发热后的3天左右出现,直径多超过1.5厘米。不过,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患儿的淋巴结肿大可能会逐渐消退。
手脚症状:在疾病早期,患儿的手脚会出现红肿,手指和脚趾如同被“发面”一般,变得胖乎乎的。到了恢复期,手脚的皮肤会出现膜状脱皮,尤其是指(趾)端,脱皮现象更为明显。这种手脚的变化,也是川崎病区别于其他发热性疾病的重要特征。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川崎病
当孩子出现反复发热,并伴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症状时,家长就需要高度警惕川崎病的可能,应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结合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川崎病。
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孩子体内的炎症反应程度,川崎病患儿通常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表现。而心脏超声则是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内径,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情况。
川崎病的治疗与预后
一旦确诊川崎病,应尽快开始治疗。目前,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减轻血管炎症反应;阿司匹林则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大部分患儿在接受规范治疗后,症状会逐渐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各项指标也会逐渐趋于正常。
不过,川崎病患儿即便病情得到控制,也需要定期复查,一般需要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冠状动脉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只要积极治疗、定期随访,绝大多数川崎病患儿都能拥有良好的预后,健康快乐地成长。
结语
孩子反复发烧,牵动着家长的心弦。了解川崎病的关键信号,有助于家长在孩子出现异常时及时察觉,为早期诊断和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当然,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家长也不必过度惊慌,但一定要保持警惕,及时就医。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远离疾病困扰,拥有健康美好的童年。
(窦冉 永城市人民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