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巨大儿:孕期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2025-04-17 19:3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每一位准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又强壮。然而,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 巨大儿的出生率呈上升趋势。巨大儿,不仅可能给分娩带来诸多困难,还会对母婴的远期健康埋下隐患。而孕期饮食控制,在预防巨大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巨大儿

医学上,将出生体重达到或超过 4000 克的新生儿称为巨大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在孕期往往摄入大量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使得巨大儿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据统计,我国部分地区巨大儿的发生率已接近 10%,某些大城市甚至更高。

二、巨大儿带来的危害

1. 分娩风险增加:对于产妇而言,巨大儿会显著增加分娩的难度和风险。由于胎儿体积过大,在分娩过程中,容易导致产妇产程延长、难产,增加剖宫产的几率。同时,巨大儿通过狭窄的产道时,还可能引发产妇会阴严重撕裂、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对产妇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产后并发症增多:产后,产妇可能面临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风险升高。此外,由于孕期体重过度增加以及分娩时的损伤,产妇在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可能出现漏尿、子宫脱垂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巨大儿在出生时,由于身体各部位较大,通过产道时容易受到挤压,导致骨折、臂丛神经损伤等产伤。而且,巨大儿成年后,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也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出生的人群。

三、孕期饮食与巨大儿的关联

1. 营养过剩:在孕期,很多家庭认为孕妇需要大补,于是各种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不断摆上餐桌。孕妇过量摄入这些食物,会导致体内热量过剩,多余的热量无法及时消耗,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同时也会使胎儿吸收过多营养,生长速度过快,从而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例如,有些孕妇每天摄入大量的肉类、油炸食品以及甜食,而忽视了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这种不均衡的饮食结构极易导致营养过剩。

不合理的加餐习惯:部分孕妇在孕期频繁加餐,且加餐食物多为高热量、低营养的零食,如薯片、饼干、蛋糕等。这些食物不仅不能为孕妇和胎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反而会增加孕妇的体重。此外,有些孕妇在晚上临睡前还加餐,夜间人体新陈代谢减缓,摄入的热量更难以消耗,进一步加重了体重负担,为巨大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缺乏运动:孕期由于身体不便,很多孕妇运动量明显减少。然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孕妇消耗多余的热量,维持体重的合理增长。缺乏运动加上不合理的饮食,使得孕妇体重增长失控,胎儿也随之过度生长。比如,一些孕妇整个孕期几乎都处于久坐或久卧的状态,很少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适度的运动,这无疑增加了巨大儿的发生率。

四、孕期饮食控制的方法

1.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孕妇应保证饮食多样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都要均衡摄入。主食可选择粗粮,如玉米、燕麦、糙米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较慢,有助于控制血糖上升速度,避免热量过度积聚。蛋白质来源应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和奶制品等,既能满足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又不会带来过多热量。同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水果要选择低糖品种,如苹果、橙子、柚子等,每天水果摄入量不宜超过 500 克。

控制食物摄入量:孕妇要学会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将一天的食物分成 5 - 6 餐,每餐七八分饱即可。尤其是在孕晚期,胎儿生长速度加快,孕妇更要注意控制主食和高糖食物的摄入量。例如,米饭、面条等主食每餐可控制在 100 - 150 克,避免食用过多含糖饮料和糕点。

科学加餐:如果孕妇有加餐的需求,应选择营养丰富、热量较低的食物。比如,一杯低脂牛奶搭配一小把坚果,或者一个水煮蛋加一片全麦面包,都是不错的加餐选择。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对胎儿大脑发育有益;全麦面包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消化。同时,要注意加餐时间,尽量安排在两餐之间,避免临睡前加餐。

适当运动:孕期适当的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增强孕妇的体力和耐力,为分娩做好准备。孕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每天坚持 30 分钟到 1 小时的运动,能有效消耗热量,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例如,饭后散步 30 分钟左右,既能帮助消化,又能减少热量堆积。

孕期饮食控制对于预防巨大儿的发生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控制食物摄入量、科学加餐以及适当运动,孕妇能够维持体重的合理增长,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保障母婴的健康。每一位准妈妈都应重视孕期饮食管理,为新生命的健康诞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饮食控制的阐述是否清晰?要是你还想补充一些特定的饮食案例,我可以继续为你完善。

 

(苗红艳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产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