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白血病护理之重要性
简述: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医疗条件下,其治疗难度都比较大,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常被俗称为 “血癌”。如果患者未经特殊治疗,平均生存期可能仅有三个月左右,病情严重者甚至在确诊数天后就会死亡。而且它具有疾病持续进展、易发生转移、治疗过程中易形成耐药、治疗后易复发等特点,即便随着医学的进步,部分小儿白血病以及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治愈,但大部分患者的预后仍较差。
在这样严峻的疾病状况下,良好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精心的护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治疗难关。比如,通过合理的护理可以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诸如反复感染、贫血、出血、脏器功能损伤等问题,并配合医生进行积极的抗感染、输血止血等支持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正确的护理措施还能在患者的饮食、心理等方面给予恰当的引导,像指导患者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以及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等。所以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是不容忽视的,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关乎着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二、精细监测不可少
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精细的监测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频繁的生命体征监护,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血压等。之所以要密切关注这些生命体征,是因为急性白血病会影响患者的造血功能以及身体各脏器的正常运转,生命体征的变化往往能率先提示患者身体状态的改变,比如体温升高可能预示着感染的发生,心率、呼吸频率异常或许是身体承受较大负担或是病情出现变化的信号。护理人员需要定时进行测量,比如每小时或者每隔几小时就记录一次,并且要保持详细的记录,以便医生能依据这些数据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做出相应的诊疗调整。
同时,对外周血象、骨髓象、肝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也极为关键。外周血象检查能了解血液中各细胞成分的变化,像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及白细胞分类等情况,在起病初期及治疗过程中,每周可能需要查 2 - 3 次,必要时甚至要每天查 1 次,通过观察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形态和数量,还能辅助诊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问题;骨髓象检查则是诊断白血病的主要依据,有助于白血病的分型,多数急性白血病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所以需定期进行骨髓穿刺来分析骨髓象;而肝肾功能检查也不容忽视,白血病本身虽不一定直接损害肝肾功能,但在疾病进展以及化疗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肝肾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进而引发肝肾功能异常,因此要定期抽血检测相关指标,像各种酶学指标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肝肾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此外,还得着重监测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造血功能受抑制,很容易出现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对于感染,要留意患者有无发热、咳嗽、咳痰、伤口红肿等症状,查看口腔、皮肤等部位是否有感染迹象;针对出血情况,则需观察患者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瘀点,以及大小便的颜色等,女性患者还要关注月经量是否异常增多等,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进行相应处理。
总之,精细的监测能让医护人员时刻把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察觉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的关键环节。
三、预防感染很关键
环境方面
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而言,保持良好的环境十分关键。室内要勤通风,每天至少通风两次,每次通风时长二十分钟以上,这样能有效减少室内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滋生,让空气保持清新,为患者营造一个相对洁净的呼吸环境。
无论是患者本人、家属还是医护人员,在进入病房或患者居住的房间时,都应当佩戴好口罩,避免将外界的病菌携带进去。同时,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接触患者之前以及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前后,像饭前便后等时刻,都要用流动水和肥皂仔细清洗双手,通过这些日常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病菌传播,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为患者创造一个利于身体恢复的环境。
饮食方面
饮食卫生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中不容忽视。患者必须要吃干净、卫生且容易消化的食物,这是因为不洁食物中可能携带各种病菌,一旦进入身体,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引发感染,加重病情。像隔顿饭就尽量不要吃了,放置时间稍长,食物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还有不新鲜的水果,其表面可能滋生了细菌等有害物,也应避免食用。总之,严格把控饮食卫生这一关,有助于预防感染,对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意义。
个人卫生方面
个人卫生护理做好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在口腔卫生方面,饭前饭后需用盐水或者消毒漱口水漱口,这样可以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抑制细菌及霉菌生长,预防口腔感染。因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力差,一旦口腔出现感染,很容易引发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而肛周卫生同样重要,患者大便后应当进行坐浴清洗,比如可以用清水或者按照一定比例调配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肛周清洁,防止细菌滋生引发肛周感染等情况。另外,平时也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勤剪指甲等,全方位做好个人卫生护理工作。
四、预防出血需注意
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常常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或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这使得他们相较于常人更容易发生出血现象。所以,在护理过程中,预防出血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首先,要尽量避免患者进行剧烈活动,像跑步、跳跃、快速弯腰起身等动作都要尽可能减少,因为这些剧烈运动很可能导致身体碰撞、摔倒,进而引发出血风险。例如,若患者不小心摔倒磕碰到硬物,可能造成皮肤瘀斑瘀点,甚至更严重的内出血情况。
其次,要减少患者外出的频次。外面的环境复杂多变,人员往来密集,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患者外出时可能会因为拥挤、意外碰撞等情况受伤出血,所以非必要情况可让患者留在室内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使用柔软的牙刷刷牙,当血小板严重减少时,可暂时用漱口来替代刷牙,以防损伤牙龈引发出血;尽量不用牙签剔牙,避免牙签划破牙龈及口腔黏膜;避免吃坚硬的水果和食物,像咬苹果、啃馒头、吃煎炸的鸡骨、猪排、鱼刺等,防止造成口腔黏膜出血、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和胃出血等情况。
同时,要嘱咐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剧烈咳嗽等都可诱发和加重出血,若出现便秘情况,可通过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喝水、适度活动等方式来改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缓泻剂;还要提醒患者注意月经量以及时间,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时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另外,当患者血小板减少时,不要用手抠鼻痂,避免鼻黏膜干裂、破裂而造成鼻出血,鼻出血后不易止血,并且易引起感染,平时可用油剂(如中药复方薄荷油、维生素 E、鱼肝油)保护鼻腔黏膜;若出现少量出血可用 3% 麻黄素棉球塞鼻,局部冷敷,严重出血时,需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
总之,通过这些细致的注意事项,尽力避免意外出血情况发生,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健康保障有着重要意义。
五、应对贫血有对策
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贫血症状,像乏力、食欲减退、头晕、心慌等情况较为常见。面对这些,要着重保障患者的日常活动安全,尽可能让患者避免剧烈活动。特别是在上厕所起蹲这样的动作时,更得格外留意,因为起身或下蹲过程中,若稍不注意,患者可能会因贫血导致的身体虚弱、头晕而失去平衡,进而发生摔伤等意外情况。所以,无论是患者自己还是家属、护理人员,都要时刻提醒患者注意这些细节,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因贫血引发的安全隐患。
六、热量支持要跟上
白血病治疗期间,患者常常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使得他们的营养摄入往往不足。而充足的营养对于患者维持身体机能、更好地应对治疗至关重要,所以需要及时给予高能量、高蛋白的饮食,并适当补充口服补充剂,以此来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
在饮食方面,要保证食物荤素搭配、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可以多让患者食用富含优质动物蛋白的食物,像牛肉、羊肉、鱼、虾等肉类食物就很不错,它们富含的优质动物蛋白能帮助患者补充身体所需营养,不过食用海鲜类食物时得先留意患者是否有过敏情况;同时,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也不可或缺,例如苹果、橙子、白菜等,这些食物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类维生素,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力;还有像燕麦、玉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粮食,以及芹菜等蔬菜,它们有助于促进消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可能出现的消化不适症状。
如果患者正在进行化疗等治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反应会比较明显,这时饮食更要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比如可以让患者适当多吃些动物肝脏、鸡蛋、豆腐、瘦肉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也可以吃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而且要提醒患者少食多餐,当出现消化道出血等特殊情况时,必要时要禁食,之后可根据情况进食少量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饮食温度以温热为宜,尽量不要进食过烫的食物,也不要吃那些含有刺或者骨头的食物,以防划伤消化道引发出血。
除了日常饮食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给予一些口服补充剂,例如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一些维生素制剂、微量元素补充剂等,帮助患者弥补因食欲不佳等原因导致的营养缺口,维持身体的营养平衡。
给予高能量、高蛋白饮食以及适当口服补充剂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这能帮助患者增强机体抵抗力,使其有更好的身体状态去应对疾病本身以及治疗带来的各种挑战,比如有助于缓解化疗后的身体虚弱、乏力等情况;另一方面,良好的营养支持也有利于患者身体各脏器功能的正常运转,降低因身体过度消耗而出现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七、心理护理别忽视
急性白血病对患者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理上的巨大冲击。确诊后,患者往往要面临漫长且艰难的治疗过程,期间身体会承受各种不适,比如化疗带来的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还有反复感染、贫血、出血等状况,这些都会让患者感到焦虑、恐惧、抑郁甚至绝望。而家庭的陪护、精神上的抚慰以及积极的鼓励等心理关怀方式,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能帮助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使其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心理护理建议: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流,尊重并理解患者因疾病和治疗所产生的心理困扰。用真诚的态度、专业的知识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关系,让患者愿意倾诉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在日常护理时,多花些时间陪患者聊聊天,耐心倾听他们对于疾病的担忧、对治疗效果的期待等。
提供心理支持:
信息支持方面:向患者详细介绍急性白血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成因、常见症状、目前的治疗手段以及预后情况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患疾病,减少因未知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比如,给患者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让他们明白虽然化疗会带来一些不适,但对于控制病情有着重要意义。
情绪支持方面:认真倾听患者的情绪表达,给予他们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安慰。当患者因为身体不适或者治疗压力而情绪低落时,握住他们的手,轻声安慰,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独自在面对疾病。鼓励患者将内心的痛苦、烦恼等情绪宣泄出来,减轻心理负担。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识别那些消极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想法去替代。比如,有的患者觉得得了急性白血病就等于被判了死刑,护理人员可以列举一些成功治愈或者病情长期稳定的案例,让患者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是有希望康复的,改变他们过于悲观的认知。
应对技能训练:教授患者一些应对压力和困难的有效方法,像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当患者在化疗前感到紧张焦虑时,指导他们进行深呼吸,缓慢吸气再缓缓呼气,帮助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
行为激活:鼓励患者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安排合适的活动,如在病房内散散步、听听舒缓的音乐等。对于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还可以鼓励他们到病房外的花园走走,感受自然,放松心情。
强化家庭与社会支持:
家庭参与:鼓励家庭成员多陪伴患者,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家人可以和患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生活点滴,畅想未来康复后的生活,增强患者对生活的期待和战胜疾病的决心。比如,家人可以在病房里为患者庆祝生日,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同时,家人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过度的悲伤和绝望,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社会资源利用:引导患者利用社会资源来获得心理支持,比如参加病友会,让患者有机会和其他同样患有急性白血病的病友交流治疗经验、分享心路历程,从他人那里获得鼓励和支持,明白自己并不孤单。也可以建议患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更好地调整心态。
总之,心理护理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护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共同努力,给予患者精神心理层面的支持。
(段金霞 河南省人民医院 血液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