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在不同阶段把握黄金护理时段,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以下是急性心梗患者各关键时段的护理要点指南。
一、院前急救时段(发病后 0 - 120 分钟)
当患者突发急性心梗,最先进入的是院前急救时段,这是抢救生命的 “黄金 120 分钟”。患者常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伴有濒死感、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疑似急性心梗症状,现场人员需迅速行动。
立即呼叫急救:第一时间拨打 120 急救电话,清晰告知患者所在详细地址、症状表现,如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来。
让患者保持安静:协助患者就地平卧或半卧位,保持安静,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活动,减少心肌耗氧量。不要让患者自行走动或用力,以防病情加重。同时,解开患者领口、腰带等束缚衣物,保持呼吸通畅。
心理安抚:患者此时往往会感到极度恐惧和焦虑,这种情绪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家属或现场人员要保持冷静,用温和、坚定的语言安抚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必要的急救措施:若患者身边有药物,如硝酸甘油,可让患者舌下含服 1 片,每 5 分钟可重复含服 1 次,最多不超过 3 片。若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二、院内救治时段
(一)急诊室处理阶段(入院后 0 - 30 分钟)
患者被送达医院急诊室后,需争分夺秒进行处理。
快速评估:医护人员迅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详细询问病史、症状,进行心电图检查,快速明确诊断。
建立静脉通路:立即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路,保证及时给药和液体复苏,为后续治疗提供保障。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迅速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物,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同时,给予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应激反应。
(二)介入治疗 / 溶栓治疗阶段(入院后 30 - 120 分钟)
若患者符合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指征,应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实施。
介入治疗护理: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在术前要做好皮肤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消除其紧张情绪。术中密切配合医生,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术中并发症。术后穿刺部位要加压包扎,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卧床休息,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
溶栓治疗护理:溶栓治疗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近期手术史等溶栓禁忌证。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医嘱准确给药,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咯血、呕血、黑便等,同时监测凝血功能指标。观察患者胸痛症状是否缓解,定期复查心电图,评估溶栓效果。
(三)重症监护阶段(术后 24 - 72 小时)
患者术后通常会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严密监护。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并给予相应处理。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胸痛症状是否缓解,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评估心功能恢复情况。
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保持会阴部清洁。
心理护理:患者在 ICU 环境中,容易产生孤独、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关心体贴患者,向其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三、院后康复时段
(一)早期康复阶段(出院后 1 - 3 个月)
患者出院后的 1 - 3 个月是身体恢复的关键时期。
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心慌为宜。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遵循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饮酒和吸烟。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用药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应,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二)中期康复阶段(出院后 3 - 6 个月)
此阶段患者身体逐渐恢复,可适当增加活动量。
运动康复: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如慢跑、游泳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运动。
心理康复:部分患者在患病后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等。家属要多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病情监测: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诊,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如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长期康复阶段(出院后 6 个月以上)
患者进入长期康复阶段后,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
持续自我管理:坚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合理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如每天测量血压、心率等,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预防复发: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诱发急性心梗的因素,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寒冷刺激等。
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涵盖院前、院内及院后各个阶段。只有在每个黄金护理时段都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
(白杨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心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