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畸胎瘤:良性与恶性的鉴别及手术必要性

2025-01-09 18: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B超显示孩子肚子里有个‘小肿块’,里面居然有头发和牙齿?”当新手妈妈王女士拿到检查报告时,整个人都懵了。这种听起来像科幻片情节的病症,其实是儿童常见的畸胎瘤。它既可能是“温柔”的良性肿物,也可能藏着恶性隐患。今天咱们就用最直白的语言,聊聊这种病到底咋回事,以及手术该不该做。

一、畸胎瘤是啥?从“怪胎”到医学名词

畸胎瘤不是“怪胎”,而是一种由胚胎残留细胞发育来的肿瘤。简单理解:胎儿发育时,有些细胞“迷路”了,没长成正常组织,却在身体里“乱搭积木”,变成了包含毛发、骨骼、油脂甚至牙齿的包块。

好发位置:

卵巢/睾丸:女孩卵巢、男孩睾丸旁常见(生殖细胞来源);

骶尾部:屁股上方(新生儿高发);

纵隔:胸腔中间(靠近心脏和大血管)。

为啥会长畸胎瘤?

目前病因不明,但多数和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和孕期饮食、辐射无关,家长别自责。

二、良性VS恶性:如何分辨“温柔”与“危险”?

畸胎瘤分两大类:

1.成熟性畸胎瘤(良性):

占比超90%,像个“大口袋”,装满皮肤、毛发等成熟组织;

生长慢,不侵犯周围器官。

2.未成熟畸胎瘤(恶性):

含未发育成熟的细胞,像“失控的工地”;

可能扩散,需警惕。

怎么判断良恶性?

光靠B超或CT看不出来,必须切下来化验——这就是为啥发现畸胎瘤后,医生总建议手术。

三、手术必要性:切还是不切?看这3点

1.位置危险,必须切!

骶尾部畸胎瘤:易压迫直肠、尿道,导致便秘、尿不出;若恶变还会侵犯脊柱。

纵隔畸胎瘤:挨着心脏和气管,长大可能卡住呼吸。

2.性质不明,赶紧切!

哪怕B超看着像良性,也可能藏着恶性细胞。只有术后病理才能100%确诊。

3.持续长大,别犹豫!

良性畸胎瘤也会“撑破口袋”:破裂后油脂流到腹腔,会引发剧烈腹痛、粘连。

反例:

有些tiny(小于2cm)的卵巢畸胎瘤,若孩子太小麻醉风险高,医生可能先观察,但必须每3个月复查。

四、手术咋做?不同位置不同策略

1.卵巢/睾丸畸胎瘤:

腹腔镜微创手术:打3个0.5cm小孔,“掏”出瘤子,保留卵巢/睾丸;

恢复快:术后6小时能喝水,3天出院。

2.骶尾部畸胎瘤:

开放手术:从屁股后方切开,完整剥离;

关键:必须切干净根部,否则易复发。

3.纵隔畸胎瘤:

胸腔镜/机器人手术:避免开胸,经胸壁小孔操作;

风险:需小心避开大血管,考验医生技术。

五、家长最纠结的问题

1.“良性也要开刀?不能等它自己消失吗?”

良性不会自愈,还可能扭转、破裂,手术是最稳妥的办法。

2.“手术会留疤吗?

腹腔镜切口在肚脐或侧腰,美容缝合后几乎看不见;骶尾部切口可能明显些,但可后期激光修复。

3.“麻醉影响智力吗?

单次短时间麻醉(<3小时)对孩子大脑没长期影响,别因怕麻醉耽误手术。

4.“恶性畸胎瘤能治好吗?

早期发现并化疗,治愈率超80%;晚期需手术+化疗+放疗“组合拳”。

5.“术后会复发吗?

良性切干净很少复发;

恶性若没切净,或细胞已转移,可能卷土重来。

6.“手术费用贵吗?

微创手术约2万,医保可报销70%左右,还能申请大病救助。

7.“孩子遭罪吗?

术后当天会疼,用镇痛泵缓解;腹腔镜恢复快,像“做完手术打个盹儿”。

8.“饮食要注意啥?

术后先喝米汤,逐步过渡到软食;康复后正常吃喝,多补蛋白质(鸡蛋、鱼肉)。

9.“女孩卵巢切了影响生育吗?

保留一侧卵巢就能怀孕;若双侧切除,成年后可冻卵或考虑激素替代。

10.“二胎会再长畸胎瘤吗?

多数是偶发病例,二胎前无需特殊检查;若家族多人患病,建议基因检测。

六、特殊情况: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

为啥新生儿高发?

孕期B超常能发现,因胎儿骶尾部细胞分化异常。

出生后马上手术?

是的!这类肿瘤恶变率高,出生后72小时内手术最佳。

家长经验谈:

“宝宝出生第二天就手术了,现在2岁能跑能跳,疤痕藏在尿布区,根本看不出来。”

七、术后随访:别让“小尾巴”留隐患

1.复查频率:

良性:术后3个月查B超,无异常则每年1次;

恶性:每3个月1次CT+肿瘤标志物(AFP、β-HCG),持续2年。

2.长期影响:

卵巢/睾丸手术:青春期关注性发育;

骶尾部手术:留意大小便是否正常(警惕神经损伤)。

结语

畸胎瘤像个“盲盒”,打开前难辨良恶,但手术是解开谜题的唯一钥匙。别怕“一刀切”——早期干预不仅能救命,还能最大程度保留器官功能。要是产检或体检发现孩子有畸胎瘤,别慌,带着检查报告找儿童外科医生聊聊,专业方案比焦虑更有用。记住:早诊断、早手术,是给孩子健康最好的礼物!

(冯欣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普通外科二病区(儿童肿瘤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