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孩子反复腹痛要排查!四种常见儿童腹部肿瘤的识别要点

2025-04-12 16: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孩子揉着肚子喊“肚子疼”,是家长日常最常遇到的场景。多数情况可能是消化不良或肠道痉挛,但医学数据显示,约15%的反复腹痛需警惕腹部肿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疾病早期症状隐匿,常被误诊为肠胃炎、便秘,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本文将从疾病特点到识别技巧,为家长揭开儿童腹部肿瘤的“伪装面具”。

一、为什么腹痛要警惕肿瘤?儿童腹部肿瘤的特殊性。

儿童腹腔空间小,器官密集,肿瘤易压迫肠道、血管或神经引发疼痛。与成人不同,儿童肿瘤多为胚胎性或母细胞性肿瘤,生长迅速且早期症状不典型,需家长高度警惕。

高危信号:

腹痛持续超1周且无缓解;

伴随体重下降、呕吐、便血等非消化性症状;

年龄<5岁(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高发期)。

二、4大常见肿瘤:症状识别与区分指南

1.肾母细胞瘤:沉默的“肾脏杀手”

发病特点:儿童最常见肾脏恶性肿瘤,75%发生于3-5岁,男女比例约1.5:1。

典型表现:

无痛性肿块:单侧腹部可摸到坚硬包块,推之不移(80%患儿首发症状);

血尿与腹痛:仅20%出现血尿,常伴随隐痛或胀痛;

全身症状:低热、高血压(肿瘤压迫肾动脉所致)。

易混淆疾病:便秘(包块可能被误认干结粪块)。

2.神经母细胞瘤:“伪装大师”的隐秘攻击

发病特点:起源于交感神经链(多在肾上腺),1岁内占比30%,恶性程度差异大。

典型表现:

腹部膨隆与腹痛:肿瘤压迫肠道引发反复钝痛,可伴食欲不振;

特殊症状:

虹膜异色(肿瘤转移至眼部致瞳孔颜色不均);

骨痛(骨转移表现,常见于膝关节、骨盆);

腹泻(肿瘤分泌血管活性肠肽)。

易混淆疾病:肠胃炎、生长痛。

3.肝母细胞瘤:“悄无声息”的肝脏威胁

发病特点:儿童最常见肝脏恶性肿瘤,90%发生于3岁前,男孩多见。

典型表现:

右上腹包块:早期可摸到肝脏肿大,表面不光滑;

消化道症状:厌食、呕吐、黄疸(皮肤巩膜发黄);

全身表现:体重骤降、贫血(肿瘤消耗营养)。

易混淆疾病:肝炎、胆囊炎。

4.畸胎瘤:“善恶难辨”的混合包块

发病特点:由胚胎残留细胞发育而成,60%为良性,好发于骶尾部、腹膜后。

典型表现:

无痛性肿块:多为囊性,内含毛发、骨骼等组织;

压迫症状:压迫直肠导致便秘,压迫尿道引发排尿困难;

恶变预警:肿块短时间迅速增大,伴发热、腹痛。

易混淆疾病:皮下囊肿、脂肪瘤。

三、自查与就医:从家庭观察到专业诊断

1.家庭初步筛查

触诊方法:让孩子平卧屈膝,放松腹部,用手掌从脐周向两侧轻按,重点检查肝肾区、髂窝(骨盆边缘);

记录细节:

腹痛频率(每日/每周发作次数);

伴随症状(呕吐物颜色、是否有血便);

包块特征(大小、硬度、是否移动)。

2.医院检查流程

基础检查:血常规(贫血提示肿瘤消耗)、腹部B超(初步判断包块性质);

精准诊断:

CT/MRI(明确肿瘤位置、侵犯范围);

肿瘤标志物检测(NSE、AFP等辅助判断类型);

病理活检(穿刺或手术取组织确诊良恶性)。

四、误诊陷阱:这些误区正在延误诊断

1.“孩子说痛就揉一揉,长大就好了?”

持续腹痛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尤其伴随体重下降时。

2.“B超没发现问题,肯定不是肿瘤?”

部分肿瘤(如早期神经母细胞瘤)需结合CT或MRI确诊。

3.“吃益生菌/打虫药能缓解,说明是小问题?”

肿瘤引发的腹痛多为持续性,药物仅短暂缓解。

五、早发现的“黄金法则”:记住这4个关键

1.年龄分层关注:

0-3岁:重点排查肝母细胞瘤、畸胎瘤;

3-5岁:警惕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

2.“3个异常”必就医:

异常包块(硬度如鼻尖,推不动);

异常生长(3个月内体重下降>5%);

异常症状(黄疸、血尿、骨痛)。

3.定期健康档案:

记录孩子身高体重曲线,若出现异常波动需咨询儿科医生。

4.高危家庭筛查:

有贝克威思-Wiedemann综合征等遗传病史者,需定期行腹部超声。

六、科学应对:从怀疑到确诊的家长指南

1.避免过度焦虑:多数腹痛为良性疾病,确诊需依赖专业检查;

2.选择专科医院:优先儿科肿瘤中心,确保精准诊疗;

3.保留关键证据:拍摄包块照片、记录症状日记,协助医生判断。

结语:

儿童腹部肿瘤的早期识别,需要家长的“火眼金睛”与科学认知。从一次揉腹的触感,到一份检查报告的解读,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改写命运的关键。若孩子出现反复腹痛、不明包块或生长异常,务必及时就医排查,切勿因“小毛病”的侥幸心理延误治疗。记住:早一天发现,多一分治愈希望。

(冯欣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普通外科二病区(儿童肿瘤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