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开车因光线不足,驾驶环境复杂,对驾驶人的视觉能力和反应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眼睛作为驾驶的重要感官工具,如果出现视觉模糊、疲劳或反应迟钝,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夜间开车眼睛容易出现的视觉问题,为什么会疲劳,以及如何在夜晚驾驶时保护眼睛,确保视力清晰、反应灵敏,安全驾驶。
一、夜间开车时眼睛面临的挑战
光线不足:夜晚道路光线较弱,视觉环境光线降低,使眼睛适应暗环境必须做出调节,视野也变窄。
强光眩目:对面车辆的远光灯、路灯反光或湿滑路面反射产生的强光容易刺眼,使视力暂时模糊,甚至出现“光晕”和“炫光”现象。
视觉灵敏度下降:人眼的视网膜在暗光下主要依靠杆状细胞工作,这类细胞对颜色不敏感,视觉分辨率降低,识别路标、行人和障碍物的难度加大。
疲劳积累:夜晚驾驶时间往往较长,加上生理节律影响(人体的生物钟倾向于夜晚休息),眼部肌肉和神经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
二、夜间视力下降的生理原因
瞳孔放大:在暗环境中瞳孔自动放大以增加进光量,但同时也会减少景深,容易出现视觉混乱。
视网膜适应延迟:眼睛从亮光环境切换到暗环境需要时间适应,这段时间视力会暂时下降。
色觉受限:杆状细胞在夜晚主导视觉,但只对黑白灰有反应,色彩区分能力大大降低。
老年人视觉更受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变黄、瞳孔缩小,夜间视力下降更加显著。
三、夜间开车如何保护眼睛、保持视觉清晰?
1. 保持眼睛健康,平时报备基本护眼措施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菠菜)、叶黄素、玉米黄质(绿色蔬菜类)、维生素C和E(水果、坚果),帮助视网膜和晶状体健康。
保持眼部清洁和湿润:尤其是干眼症患者,能预防眼睛干涩,加速疲劳。
定期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白内障、青光眼、干眼及其他慢性眼病。
2. 科学使用眼睛,避免夜间驾车过度疲劳
合理控制开车时间:避免连续长时间开车。每驾驶1~2小时,应停车休息10-15分钟,闭目养神或远眺绿色植物,缓解眼睛肌肉疲劳。
使用防眩目镜片:佩戴专门的防蓝光或防眩目眼镜,能过滤刺眼光线,减轻眩光对视网膜的刺激,提高视物清晰度。
充分利用车内灯光:调整仪表盘和车内灯光亮度,避免过亮或过暗,减少瞳孔频繁收缩放大,减轻眼睛疲劳。
3. 驾驶技巧帮助减少视觉负担
保持合适车速和车距:夜间视线受限,控制车速并保持安全距离,有更多反应时间,减少眼睛紧张注视刺激。
避免直视对向车灯:通过视线稍微侧移线避免眼睛直接受到远光灯照射,避免光线直射瞳孔造成刺眼。
合理使用远近光灯:使用近光灯照明路线,必要时短时远光灯检查远处路况,但远光灯不对着其他车辆。
4. 做好驾驶前的准备工作
保证充足睡眠和良好精神状态:疲劳驾驶是夜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应保证晚上驾驶前有良好休息,避免困倦。
不要饮酒或服用影响视力和反应的药物:任何会影响视觉和神经反应的物质都应避免,保障身体和眼睛处于最佳状态。
适当补充水分:保持身体水分平衡,防止眼睛干涩,提高眼部舒适度。
5. 运用眼部保健技巧减轻疲劳
眼保健操:驾驶休息时,做眼部按摩和眼保健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紧张。
热敷:用温热毛巾敷眼5至10分钟,放松眼部肌肉,缓解视疲劳。
眨眼:有意识增加眨眼次数,促进泪液分泌,保持眼睛湿润。
四、特殊提醒:谁更需注意夜间用眼安全?
有近视、远视、散光者:未矫正好视力影响夜间驾驶,最好使用合适眼镜。
有白内障或早期青光眼患者:视力敏感度下降,夜间容易认不清路况,需定期随访治疗。
老年驾驶人:眼睛调节能力下降,建议夜间少开或避免夜间长途驾驶。
服药者:部分药物会影响视力和注意力,如服用镇静剂、抗高血压药等,请听从医生建议。
总结
夜间开车由于光线不足、眩光干扰和生理节律的影响,眼睛容易疲劳,视觉灵敏度降低。科学的眼睛保养和良好的驾驶习惯是保证夜间驾驶安全和视力清晰的重要保证。
(张艳燕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 眼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