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也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疾病中极为凶险的一种。当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时,心梗就发生了。简单来说,心脏就像一个“泵”,依靠冠状动脉输送的血液来维持正常跳动。而心梗就像这个“泵”的“油管”被堵住了,导致“泵”的部分零件(心肌)因缺血而坏死。心梗一旦发生,心脏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那么,心梗过后,心脏究竟如何重启呢?
一、术后即刻的监护与护理
心梗术后,患者会进入一个关键的监护阶段。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就像给心脏装上了“实时监控器”,任何细微的变化都能被及时发现。同时,定期检测心肌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判断心肌是否还在持续受损。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但并不是完全不动。术侧肢体在初期要限制活动,可进行被动活动,防止血栓形成。比如,在术后24小时内,患者可在心电监护下保持卧床,适当进行左、右侧翻身,辅助进食。此时,患者的身体还比较虚弱,任何大幅度的动作都可能给心脏带来负担。
二、饮食调理:为心脏提供“优质燃料”
心梗术后,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摄入。低盐饮食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防止血压升高;低脂饮食则能减少血液中的脂肪含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使胃肠道血液需求增加,导致心脏供血相对不足,加重心脏负担。同时,适量饮水也很重要,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有助于血液循环和代谢废物的排出。
三、药物治疗:心脏的“守护卫士”
药物治疗是心梗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就像给血管里的血液装上了“防堵装置”。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够降低心脏的负荷,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让心脏“轻松工作”。ACE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还能抑制心室重构,防止心脏进一步扩大。他汀类药物则能调节血脂,稳定斑块,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新的心梗。
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因为这些药物相互配合,共同为心脏的健康保驾护航。一旦停药或更改剂量,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
四、心脏康复训练:让心脏“强壮起来”
在病情稳定后,患者需要进行心脏康复训练。这就像给心脏进行一场“特训”,让它逐渐恢复活力。
有氧运动是心脏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从最初的少量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比如,术后24小时内,患者可从10分钟的运动开始,随着身体恢复,逐渐增加到每日30-60分钟。运动频率最好每周3-5天,甚至每周7天。
除了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柔韧性运动也不可或缺。抗阻运动,如举哑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柔韧性运动,如瑜伽,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这些运动相互配合,能够让心脏在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进行运动康复时,一定要在专业康复医师的监测下进行。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康复进度也不一样,专业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并及时调整。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或者血压过高(如>200/110mmHg),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五、定期随访
心梗过后,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评估心脏功能、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康复效果。
一般来说,心梗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要进行定期随访,以后每年至少随访一次。在随访过程中,患者要如实向医生反映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如有任何不适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
心梗过后心脏的重启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以上多个环节的综合干预,患者可以逐步恢复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
(王玉昌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