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腹痛原因多:内科医生教你辨别与应对策略

2023-12-11 12: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儿童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面对孩子捂着肚子喊疼,家长往往心急如焚。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相互关联,儿童腹痛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通过中医独特的辨证思维,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能够深入探究腹痛根源,并提供系统的应对策略。内科医生将从中医视角,为家长们揭开儿童腹痛的奥秘,助力科学护娃。
 
一、中医对儿童腹痛的认识
 
中医认为,腹部涵盖多个脏腑,包括脾胃、大小肠、肝胆、膀胱等,这些脏腑共同参与饮食消化、营养吸收与糟粕排泄。《幼幼集成》中提到:“夫腹痛之证,非一而足”,明确指出儿童腹痛病因的多样性。若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脏腑虚损,均可影响脏腑气机运行,导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功能相对薄弱,加之寒暖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更易引发腹痛。此外,儿童情志易波动,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也会导致气机不畅而腹痛。
 
二、儿童腹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一)寒邪内阻型
 
患儿腹痛急骤,得温痛减,遇寒加重,痛处拒按,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多因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寒邪凝滞中焦,气机阻滞所致。
 
(二)乳食积滞型
 
腹痛胀满拒按,口气酸臭,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滑数。此型常见于儿童暴饮暴食后,乳食停滞肠胃,气机壅塞。
 
(三)脾胃虚寒型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得食痛减,面白无华,神疲乏力,手足不温,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多因小儿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损伤脾胃阳气,虚寒内生,经脉失于温养。
 
(四)气滞血瘀型
 
腹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腹部可触及包块,拒按,面色晦暗,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常因跌仆损伤、气滞日久或久病入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
 
(五)蛔虫扰动型
 
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或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睡中磨牙,或面部可见白色虫斑,大便中可查见蛔虫卵,舌质淡红,苔花剥,脉弦。蛔虫扰动肠道,气机逆乱,引发腹痛 。
 
三、中医特色应对策略
 
(一)中药汤剂辨证施治
 
针对寒邪内阻型,常用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乳食积滞型选用保和丸加减,消食导滞、和中止痛;脾胃虚寒型予小建中汤加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气滞血瘀型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蛔虫扰动型则用乌梅丸加减,安蛔定痛、调理脾胃。
 
(二)中医外治法
 
1. 艾灸疗法:选取神阙、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位,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0 - 15分钟,以皮肤潮红、有温热感为度。艾灸可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尤其适用于寒邪内阻型与脾胃虚寒型腹痛。
2. 推拿按摩:家长可通过推拿手法缓解患儿腹痛。如揉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平面)、摩腹(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推四横纹(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等,可消食导滞、理气和中,适用于乳食积滞型腹痛。
3. 中药贴敷:将丁香、肉桂、吴茱萸等具有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功效的中药研成细末,用醋或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可起到温阳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
 
(三)饮食调理
 
根据腹痛证型调整饮食。寒邪内阻型可适量食用生姜红糖水、葱白粥等温性食物;乳食积滞型需控制饮食量,暂时减少肉类、甜食等不易消化食物,可饮用山楂麦芽茶消食化积;脾胃虚寒型宜食用山药小米粥、红枣莲子羹等健脾温中的食物;蛔虫扰动型应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可适当食用南瓜子等有驱虫作用的食材。
 
四、中医预防与日常调护
 
预防儿童腹痛,需从日常生活入手。中医强调“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腻、辛辣食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腹部受凉。此外,关注儿童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可通过亲子游戏、户外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儿童腹痛病因复杂,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调整机体状态,结合外治法与饮食调理,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减少复发。家长了解中医知识,掌握基础应对方法,便能在孩子腹痛时从容应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凡玉平 开封市中医院 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