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紫癜不再可怕:儿科专家教你认识和治疗儿童紫癜

2023-11-02 18: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3091

在儿童常见疾病中,紫癜常让家长们忧心忡忡。当孩子皮肤上突然出现瘀点、瘀斑,或伴随腹痛、关节肿痛等症状时,许多家长往往陷入焦虑。从中医视角来看,紫癜并非难以攻克的病症,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为儿童紫癜的防治提供了有效路径。儿科专家结合中医智慧,带我们深入了解儿童紫癜的奥秘与应对之策。

一、中医对儿童紫癜的认识

中医虽无“紫癜”之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归属于“血证”“发斑”“肌衄”等范畴。《医宗金鉴》中记载:“皮肤出血曰肌衄”,形象描述了紫癜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的特征。中医认为,儿童紫癜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核心病机在于“热、虚、瘀”。

小儿“纯阳之体,易感外邪”,外感风热、湿热之邪,入里化热,热邪迫血妄行,溢出脉外,发为紫癜;若小儿素体正气不足,或病后失于调养,可致气不摄血或阴虚火旺,气虚则血失统摄,阴虚则虚火灼伤脉络,血液渗出形成紫癜;而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留于体内则成瘀血,瘀血阻滞又可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内生湿热;情绪波动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血络。

二、儿童紫癜的中医辨证分型

(一)风热伤络型

此型多见于紫癜初期,患儿起病较急,皮肤紫癜色泽鲜红,分布于四肢及臀部,以下肢为多,伴有发热、咽痛、咳嗽等风热表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风热之邪侵袭肌表,内窜血络,迫血妄行,溢于肌肤而发为紫癜。

(二)血热妄行型

患儿皮肤紫癜密集,色深紫,可融合成片,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等,烦躁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热毒炽盛,深入血分,灼伤脉络,血从外溢,故紫癜色深且伴多种出血症状。

(三)气不摄血型

紫癜反复出现,病程较长,颜色淡紫,患儿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苍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久病耗气,脾气亏虚,统摄无权,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致紫癜迁延不愈。

(四)阴虚火旺型

紫癜时发时止,颜色鲜红,患儿心烦少寐,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久病伤阴,阴虚则火旺,虚火灼伤血络,导致紫癜反复出现,且伴阴虚内热之象。

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一)中药汤剂辨证施治

针对不同证型,中医采用个体化的方剂治疗。风热伤络型常用银翘散加减,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型选用犀角地黄汤合清营汤化裁,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气不摄血型予归脾汤加减,健脾益气、摄血止血;阴虚火旺型则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中药汤剂能从整体调理患儿机体,改善内环境,减少紫癜复发。

(二)针灸推拿辅助治疗

针灸选取曲池、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根据证型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风热伤络型采用泻法,以疏风清热;气不摄血型采用补法,以健脾益气。推拿可按摩脾经、肾经等经络,如补脾经、揉足三里等,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辅助治疗紫癜。

(三)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洗也是常用的外治手段,选用具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如紫草、丹皮、赤芍等,煎水后熏洗患儿皮肤紫癜部位,使药物直达病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瘀斑。

四、中医护理与预防要点

在护理方面,患儿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皮肤摩擦,防止紫癜加重或出血。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海鲜、牛羊肉等腥发食物及易致敏食物,可适当食用健脾养血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薏苡仁等。

预防紫癜复发,关键在于增强患儿体质。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可通过调理脾胃、固护正气来实现。日常可让孩子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增强抵抗力;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关注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外感邪气。此外,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其因学习压力或其他因素产生焦虑、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儿童紫癜虽看似棘手,但在中医理论与疗法的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内外同治,配合科学的护理与预防,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复发风险。家长们了解中医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就能帮助孩子战胜疾病,让孩子远离紫癜困扰,健康成长。

(凡玉平 开封市中医院 内科)

0
0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