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报告单上,肿瘤标志物这一项总是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一旦看到肿瘤标志物检验结果升高,不少人瞬间就慌了神,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癌症”两个字,仿佛已经被癌症“盯上”。然而,检验科要郑重地告诉大家:肿瘤标志物检验升高并不等同于癌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肿瘤标志物的神秘面纱,了解其升高的真正原因。
一、肿瘤标志物是什么
肿瘤标志物,简单来说,就是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产生,或者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它们就像是肿瘤细胞释放到身体里的“信号兵”,可以通过血液、尿液、组织或其他体液被检测到。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
癌胚抗原(CEA)常被视为消化道肿瘤、肺癌的“侦察兵”,在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等患者体内可能升高;甲胎蛋白(AFP)是肝细胞癌的“预警器”,在肝癌患者中往往显著升高;糖类抗原125(CA125)是卵巢癌、浆膜腔转移癌的“晴雨表”,对卵巢癌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糖类抗原19-9(CA19-9)则是胰腺癌、胆管癌的“哨兵”,在相关疾病中可能升高;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健康的“守护者”,对前列腺癌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二、肿瘤标志物升高不等于癌症的原因
良性疾病因素
许多良性疾病都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例如,癌胚抗原(CEA)不仅在结直肠癌中升高,在吸烟者、炎症性肠病患者中也可能升高;糖类抗原125(CA125)在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中也可能升高;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非肿瘤性疾病中同样可能升高。甲胎蛋白(AFP)除了在肝癌中升高外,在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中也可能出现升高的情况。
生理因素
人体的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比如,妊娠期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会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孕妇患有肿瘤。女性在月经期,糖类抗原125(CA125)的水平可能会出现波动。此外,剧烈运动、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出现暂时性的升高。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干扰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例如,胸腺肽、狂犬疫苗等药物可能影响甲胎蛋白的检测,使检测结果出现异常升高。一些免疫抑制剂和雌激素替代疗法等药物,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
检测误差
肿瘤标志物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标本采集和处理不当、不同检测仪器和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比如,抽血时出现溶血现象,就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三、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该怎么办
保持冷静,回顾自身情况
当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自己吓自己。回忆一下近期是否有特殊状况,比如是否患有某些疾病、是否服用过特殊药物、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同时,观察自己是否有身体不适的症状,如不明原因消瘦、持续乏力、长期低热、异常出血、摸到肿块等。
复查肿瘤标志物
如果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不超过正常值2倍),很可能是“虚惊一场”。建议2-4周后再查一次肿瘤标志物,最好在同一家医院复查,以便观察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如果复查后,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或趋于稳定,那么患癌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结合其他检查
如果复查后肿瘤标志物仍然升高,或者出现了一些异常症状,就需要结合医生建议,完善相关检查。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影像检查,这些检查可以提供肿瘤的形态学信息,帮助医生发现身体内是否存在异常的肿块或病变。胃肠镜、支气管镜等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黏膜情况,发现早期的病变。必要时,还需要进行穿刺活检,通过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肿瘤标志物检验升高并不意味着患上了癌症,它只是身体发出的一种“预警信号”。面对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我们不要过度恐慌,也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董玉倩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