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失眠(不寐):中西医辩证与调护

2024-06-05 16:2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引言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或睡眠质量差等。失眠不仅影响个体的日间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情绪状态,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中西医在失眠的辩证与调护方面各有特色,本文将详细探讨中西医对失眠的辩证认识以及相应的调护方法。

一、失眠的中西医辩证认识

中医辩证: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是心神不宁、阴阳失衡。失眠的发生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的不同,中医将失眠分为多种证型,如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心胆气虚型等。

肝郁化火型: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心神所致。表现为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便秘尿黄等。

痰热内扰型:常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酿成痰热,上扰心神。症状为失眠心烦,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口苦头重,目眩等。

心脾两虚型:多由劳心伤神,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心神。主要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面色少华等。

心肾不交型:多因久病伤阴,或房事不节,肾阴亏耗,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常见失眠多梦,心烦心悸,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

心胆气虚型:多由受惊或心虚胆怯,心神失养所致。症状为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气短自汗,倦怠乏力等。

西医辩证:

西医认为,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压力等)、生理因素(如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等)、环境因素(如噪音、光线、温度等)、生活习惯(如睡前使用电子设备、饮食不规律等)以及疾病因素(如慢性疼痛、呼吸系统疾病等)。西医将失眠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原发性失眠是指没有明确病因的失眠,而继发性失眠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失眠。

二、中西医对失眠的调护方法

中医调护:

药物治疗:中医根据失眠的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如肝郁化火型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痰热内扰型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心脾两虚型可选用归脾汤,心肾不交型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心胆气虚型可选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针灸治疗: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改善失眠症状。常用的穴位有神门、三阴交、安眠等。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静安神的目的。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按揉、拿捏、拍打等。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志不遂是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情志调摄在治疗失眠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生活起居调护: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安静、凉爽、黑暗等;睡前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刺激性饮料。

西医调护:

药物治疗:西医常用的抗失眠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安眠药(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非苯二氮䓬类安眠药(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以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尔通、阿戈美拉汀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购买和服用。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失眠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纠正对失眠的错误认知,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等,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改善失眠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干扰;适度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睡眠质量。

三、中西医调护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实际临床中,中西医调护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综合运用的。例如,对于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可以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静安神;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可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情志调摄和生活起居调护,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此外,中西医调护方法的综合运用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四、结语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中西医在失眠的辩证与调护方面各有特色,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调护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失眠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失眠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因此,对于失眠患者来说,除了接受专业的治疗外,还应该注重自我调节和管理,如保持良好的心态、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恢复良好的睡眠状态。

(时峰 永城市人民医院 国医堂)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