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宝宝发热别大意,新生儿发热就医指南

2024-09-14 20: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儿的到来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希望,然而,新生儿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弱,很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其中发热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虽看似小问题,但对于新生儿来说,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当新生儿出现发热症状时,家长切不可大意,需及时就医。

一、新生儿发热的判断标准

正常新生儿的肛温为36.2—37.8℃,腋下温度较肛温稍低,在36—37℃。当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就可称为发热。根据发热程度,腋温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发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新生儿对高热耐受性差,当体温超过40℃且时间较长时,可能会产生惊厥及永久性脑损伤。所以,家长一旦发现新生儿体温异常升高,就要高度重视。

二、就医前的准备工作

(一)物品准备

带新生儿就医时,要准备好五样物品——水、药、表、卡、本。

水方面,新生儿发热会消耗体内水分,容易脱水,带上温开水,若宝宝不爱喝白开水,带点果汁水也可。在就诊路上和等待过程中,少量多次给宝宝喂水,对退热有很大帮助。

药方面,若宝宝体温在38.5℃以上,去医院前可先口服退热药物,如泰诺、美林、百服咛等,具体剂量参照药物参考剂量,防止宝宝因体温骤升发生热性惊厥;若体温没到38.5℃,也应随身带上退热药物。同时,带上宝宝已口服的药物和家中储备的药物,方便医生判断病情和选择药物,避免重复开药。

表即体温表,在等待就诊过程中可给宝宝试表,一旦体温在38.5℃以上,及时报告分诊护士,通知医生尽快诊治,自己带体温表不仅使用快捷,还能避免医院交叉感染。

卡包括就诊卡和医保卡,带上就诊卡可避免再次建卡,节约时间;有医保卡也一并带上,方便实时结算。

本指病历本,方便医生记录查看,同时近期在其他医院检查的化验单也应带全,以便医生参考,避免重复化验检查。

(二)观察宝宝状态

在就医前,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状态,记录下发热开始的时间、体温变化情况、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高热、气息异常、气急、呼吸衰竭等。还要回忆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因素引起,比如是否去过人员密集场所、是否接触过发热病人等。此外,要回想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治疗情况如何。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病情非常重要。

三、就医流程

到达医院后,首先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预检分诊,测量体温,医务人员会根据体温及其他症状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安排就诊顺序;接着向医务人员介绍宝宝病史,填写相关表格,需详细准确提供宝宝基本信息、发病情况、既往病史、过敏史等内容;之后到发热门诊与医生交流,如实回答何时发烧、有何症状、家庭测量体温温度、既往健康状况及药物过敏反应等情况,为医生提供全面信息;医生会根据问诊情况选择相关实验室化验和影像学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彩超、胸部平片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最后,医生结合问诊、查体和检查结果明确发热原因并制定治疗方案,感染引起的发热会进行对因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体温超过38.5℃会给予退烧药物,必要时进行补液治疗以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

四、日常护理注意事项

(一)物理降温

在就医前和就医后,家长都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当新生儿体温没有超过38.5℃时,可考虑物理降温。解开包被,方便散热,用温水沾湿毛巾擦拭额头、腋下、大腿根部等部位,水温在35℃比较适宜。还可以使用冰袋和退热贴,贴在宝宝额头等部位,使体温降下来。

(二)充分补水

新生儿在发热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可以促进排尿和散热。家长可适当喂水,若宝宝不爱喝水,可少量多次喂食,也可适当喂一些温开水。

(三)调整衣物

新生儿在发热时,家长要及时调整衣物,避免穿得过厚,不利于散热。可根据环境温度和宝宝体温情况,适当减少衣物,少盖被子,促进散热。

新生儿发热不容小觑,家长要掌握正确的就医指南。在就医前做好充分准备,就医时积极配合医生,日常做好护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宝宝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避免病情加重,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

(李哲 郑州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