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发作,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而当冠心病患者突然出现气喘症状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这很可能是心衰在“敲门”。
一、冠心病与心衰的“爱恨情仇”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使心肌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长期的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受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逐渐下降。
心衰,即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当冠心病病情持续恶化,心脏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心肌细胞不断受损、死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改变,心脏的泵血能力逐渐减弱,无法满足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进而引发心衰。可以说,冠心病是心衰的重要病因之一,而心衰则是冠心病病情加重的严重后果。
二、冠心病患者气喘背后的“心衰密码”
冠心病患者突然气喘,往往是心衰的典型表现。当心衰发生时,心脏的泵血功能严重下降,肺部血液回流不畅,导致肺部淤血。肺部淤血到一定程度,患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和气喘的症状。
在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横膈上台,呼吸会更加困难,所以患者往往不能平卧,需要高枕平卧、半卧位,甚至端坐才能使憋气症状有所好转。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同时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进一步加重了肺部淤血,因此患者容易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深呼吸,呼吸深快,严重时还会出现哮鸣音,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心源性哮喘。
三、日常生活中的“心衰预警信号”
除了气喘,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其他的心衰预警信号。比如,患者会感到乏力、疲倦,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这是因为心脏泵血不足,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能量产生减少。
下肢水肿也是心衰的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心脏功能下降,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升高,水分渗出到组织间隙,从而引起下肢水肿,尤其是脚踝和小腿部位。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这是因为胃肠道淤血,影响了消化功能。
四、揪出心衰“真凶”的检查手段
当冠心病患者出现气喘等症状时,医生通常会通过一系列检查来确诊是否为心衰。心电图检查可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问题。心脏超声检查是诊断心衰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观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脏的大小、室壁的运动情况、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等。
胸部X线检查可以显示肺部淤血的情况,如肺纹理增粗、肺门血管影增大等。血液检查方面,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诊断心衰的重要指标,当它们的水平升高时,提示可能存在心衰。
五、应对心衰的“全方位策略”
一旦确诊为心衰,冠心病患者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是基础,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它可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减少血容量,缓解肺淤血和水肿症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以改善心脏的重构,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住院率;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上要控制盐分的摄入,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要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压力过大。
冠心病患者突然气喘,很可能是心衰在“敲门”。我们要了解冠心病与心衰的关系,关注心衰的预警信号,及时进行检查和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希望每一位冠心病患者都能重视自己的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衰。
(石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老年病科(肺病二病区)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