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一刻不停地推动血液循环,维持着生命活动。然而,当心脏因严重疾病如心肌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导致功能衰竭时,其泵血能力大幅下降,全身各器官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而陷入危机。此时,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宛如一位“超级助手”,为衰竭的心脏注入新的活力。
左心室辅助装置是什么
左心室辅助装置是一种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它通过与心脏相连,协助心脏完成泵血功能,为全身提供良好的血液灌注。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外置的“动力泵”,通过机械力量将血液从左心室抽出,并输送到主动脉。现代LVAD系统通常由植入体内的微型血泵、体外控制器和可穿戴式电源三大部分精密构成。血泵是核心部件,采用磁悬浮或流体动力学轴承技术,以高速运转持续产生稳定血流量,能够完全替代左心泵血功能。
左心室辅助装置的发展历程
左心室辅助装置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1966年,DEBAKEY等首次为1例患者植入了气动式LVAD,开启了机械循环支持的新纪元。199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批准了气动式LVAD用于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心脏移植前辅助支持(BTT)治疗。2001年,HeartMate VE成为第一款被FDA批准用于永久替代治疗的LVAD产品。此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LVAD不断迭代升级。第一代LVAD为搏动流泵,能较好地模拟心脏生理性泵血,但体积大、噪音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第二代LVAD设计更轻便、更具生物相容性,一般被称为轴流泵,但机械轴承仍与血液直接接触,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第三代LVAD为磁液悬浮泵,采用磁悬浮或液力悬浮技术,具有更高的泵血效率,对血液成分的破坏明显减少,体积进一步减小,部分泵体可被放置于心包腔内。
左心室辅助装置的适用人群
左心室辅助装置适用于多种情况的患者。对于晚期心衰患者,当药物治疗无效,心功能分级为NYHA IV级或INTERMACS 2—4级时,LVAD可以成为挽救生命的选择。对于已列入心脏移植名单,但因供体短缺需长时间等待的患者,LVAD可作为过渡治疗手段,维持器官灌注,避免多器官衰竭,改善移植前的全身状态。此外,因年龄、合并症,如严重肺病、肾衰或免疫因素无法接受移植者,LVAD可作为长期替代治疗,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在心脏疾病或功能不全方面,如暴发性心肌炎或心源性休克(如心肌炎、心梗后休克)的过渡支持,以及心脏手术后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机的患者短期使用LVAD促进恢复等,LVAD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植入与术后护理
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植入手术需要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进行。医生会将装置精密地植入患者体内,仔细缝合装置与左心室的接口,并将泵的出口连接到主动脉上,确保血液的流畅传输。术后恢复期,患者需要接受特定的康复计划和长期的医疗监测。术后护理至关重要,包括伤口护理、设备维护、饮食健康和定期复查等方面。患者需要时刻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定期对左心辅助装置进行全面检查,查看电池电量是否充足,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是否稳定;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保持均衡膳食,严格控制盐分和脂肪的摄入量;医生需要通过细致的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左心室辅助装置的优势与挑战
左心室辅助装置具有显著的优势。它能够持续稳定地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身体各器官的血液供应。研究数据显示,借助心室辅助装置过渡的患者,在后续心脏移植手术中,生存率显著提高。同时,因术前身体机能得以维持,术后生活质量也大幅提升。许多患者在使用LVAD后,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不仅能够进行日常活动,甚至还能从事一些轻度工作。然而,LVAD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感染风险是一大难题,由于装置需与体内血管相连,细菌容易趁虚而入,引发感染。另外,出血和血栓形成也是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
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左心室辅助装置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未来,LVAD将更加智能化,能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自动调整工作模式,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例如,通过植入式传感器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装置可以自动调整泵血速度和压力,更好地适应患者的需求。在材料科学方面,研究人员正在研发更加生物相容性好的材料,以减少感染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无线充电技术和能量传输技术也将不断改进,使患者摆脱线缆的束缚,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左心室辅助装置作为心脏疾病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为重症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尽管目前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在未来,LVAD将在守护心脏健康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帮助更多患者战胜疾病,重获健康生活。
(朱鑫瀛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