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可能都遇到过手指关节出现异常的情况,比如手指突然变得僵硬、疼痛,甚至出现变形。很多人对此并不在意,以为只是劳累或者受凉引起的,休息休息就好了。然而,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严重的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如果忽视这些早期的“报警信号”,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晨僵:手指的“晨起困局”
晨僵是类风湿关节炎早期一个非常典型的症状,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报警信号”之一。很多患者在早晨起床后,会感觉手指关节僵硬,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活动起来十分困难。这种僵硬感通常会在活动一段时间后逐渐缓解,但在再次休息后可能会再次出现。
晨僵的出现,是因为在夜间睡眠时,关节活动减少,关节周围组织渗液或充血水肿,关节周围的组织会发生肿胀。当早晨醒来关节开始活动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力量水肿液才能被淋巴管和小静脉吸收,从而恢复关节的活动度。一般来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晨僵时间较长,通常大于1小时,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晨僵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会逐渐加重。
比如,一位原本可以轻松完成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的患者,在出现晨僵症状后,早晨起床后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让手指关节活动自如,甚至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就一定要警惕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二、关节疼痛与肿胀:手指的“双重折磨”
关节疼痛和肿胀也是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早期症状。疼痛通常是对称性的,即两侧手指的相同关节同时出现疼痛,而且疼痛的性质多为持续性钝痛,时轻时重。在早晨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活动时,疼痛可能会更加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所减轻。
肿胀则表现为手指关节局部发红、发热、肿大,摸起来感觉软软的,有波动感。这是由于关节滑膜发生炎症,导致滑膜增生、关节腔内积液增多所致。肿胀不仅会影响手指的外观,还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使患者无法正常握拳、伸直手指等。
例如,一位经常使用电脑工作的上班族,最近一段时间感觉手指关节疼痛、肿胀,尤其是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最为明显。开始时,他以为是长时间使用鼠标导致的疲劳,并没有在意。但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他发现自己连拿筷子吃饭都变得困难了。经过医生的检查,最终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三、关节畸形:手指的“变形噩梦”
如果类风湿关节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会逐渐进展,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关节畸形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严重后果之一,也是疾病进入晚期的标志。常见的关节畸形包括手指向尺侧偏斜(俗称“鳍形手”)、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
手指向尺侧偏斜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的远端均以掌指关节为轴心,向小指一侧偏斜,使手呈现“之”字形。天鹅颈样畸形表现为掌指关节屈曲,近端指间关节过伸,远端指间关节屈曲,从侧面看,就像天鹅的颈部一样弯曲。纽扣花样畸形则是近端指间关节固定于屈曲位,远端指间关节过度伸展,手指看起来像纽扣一样。
关节畸形一旦出现,往往是不可逆的,会严重影响手指的功能和外观。患者可能无法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如写字、穿针引线等,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关节畸形还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四、及时就医,科学治疗
当出现上述类风湿关节炎的“报警信号”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液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超声、磁共振成像等)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一旦确诊,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的治疗。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抗风湿慢作用药、糖皮质激素等,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延缓病情进展。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康复训练则可以帮助患者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如果忽视手指关节出现的异常症状,将病情拖成大病,可能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自己的手指健康,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刘青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风湿病科 主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