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出血的基本概念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占所有脑卒中的10%-15%,但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脑出血后,患者不仅要面对初次出血带来的神经功能损伤,还需警惕二次出血的风险,因为二次出血往往比初次出血更危险,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二、二次出血的定义及危害
二次出血是指脑出血患者在初次出血后,同一部位或其他脑区再次发生出血。其危害包括:
更高的死亡率:二次出血的死亡率可达50%-70%,远高于初次出血(约30%-40%)。
更严重的神经损伤:二次出血可能加重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导致昏迷、偏瘫、失语等更严重的后遗症。
治疗难度增加:由于脑组织已受损,二次出血后手术风险更高,药物疗效也可能受限。
三、为何脑出血患者易发生二次出血?
1.血管病变未完全控制
高血压:约70%的脑出血由高血压引起,若血压控制不佳,血管壁持续承受高压,易再次破裂。
血管畸形: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等,若未彻底治疗,仍可能再次出血。
淀粉样血管病:常见于老年人,血管壁因淀粉样蛋白沉积变脆,易反复出血。
2.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
部分患者因心脏病或血栓问题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药物,这些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
脑出血后若未调整用药方案,二次出血风险显著上升。
3.生活方式与并发症
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可能导致血压骤升,诱发再出血。
便秘或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可致颅内压上升,增加血管破裂风险。
感染或发热: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可能加重脑代谢负担,间接促发出血。
4.手术或治疗相关因素
部分患者接受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若术后护理不当(如血压波动、感染),可能引发再出血。
某些止血材料或介入治疗(如血管内栓塞)可能因技术问题导致血管再破裂。
四、如何降低二次出血风险?
1.严格控制血压
目标值:一般患者应维持血压<140/90 mmHg,高龄或慢性病患者可适当放宽至<150/90 mmHg。
用药选择:优先使用ACEI(如依那普利)、ARB(如缬沙坦)或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
2.调整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脑出血急性期应暂停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必要时改用低分子肝素过渡。
若必须抗凝(如房颤患者),可在出血稳定后谨慎重启,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3.生活方式管理
避免剧烈运动:康复期以温和活动(如散步、太极拳)为主,避免提重物、剧烈咳嗽等。
饮食调整: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
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愤怒,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4.定期随访与影像检查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头颅CT/MRI,监测血肿吸收情况及新发病灶。
若存在血管畸形或动脉瘤,需通过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5.警惕早期预警信号
若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就医:
突发剧烈头痛、呕吐
意识模糊或昏迷
肢体无力加重
癫痫发作
五、总结
脑出血患者的二次出血风险不容忽视,其发生与血管病变、药物使用、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通过严格控压、合理用药、科学康复及定期随访,可显著降低再出血概率,提高生存质量。患者及家属需提高警惕,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就医,争取最佳救治时机。
(周新平 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