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与治疗:潜伏在胃中的“隐形杀手”

2025-04-22 13: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认识幽门螺旋杆菌:胃中的顽固“钉子户”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外形呈螺旋状,表面带有鞭毛,能穿透胃黏膜的黏液层并附着于胃壁上皮细胞。它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胃酸环境中长期存活的细菌,全球约50%人口感染,我国感染率高达59%,约7亿人携带该菌。

生存机制

Hp通过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从而在强酸性环境中生存。其代谢产物(如空泡毒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二、危害:从胃炎到胃癌的“四步曲”

幽门螺旋杆菌并非“无害共生菌”,其长期感染可导致多种胃部疾病,甚至癌症。

1.慢性胃炎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细菌附着于胃黏膜后,引发炎症细胞浸润,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胀气、恶心等症状。

2.消化性溃疡

约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与Hp相关。细菌破坏胃黏膜屏障后,胃酸侵蚀深层组织形成溃疡,严重时可导致出血、穿孔。

3.胃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将Hp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物。长期感染可引发“四步病变”: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根除Hp可使胃癌风险降低39%。

4.其他关联疾病

胃淋巴瘤:Hp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重要诱因。贫血与营养不良:Hp感染可导致铁吸收障碍和维生素B12缺乏。

三、传播途径:家庭聚集性与日常隐患

Hp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1.口口传播

共用餐具、水杯或接吻(尤其深度接吻)。家长咀嚼食物后喂食婴幼儿。

2.粪口传播

 感染者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如生食未洗净的蔬菜或饮用未消毒的水

3.胃-口传播

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细菌通过唾液传播。预防建议:

家庭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餐具高温消毒(100℃煮沸10分钟或使用消毒柜)。

避免生食,饭前便后洗手)。

四、检测方法:早发现,早干预

1.无创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通过检测呼气中的碳13或碳14标记CO₂,准确率>95%,适合初筛。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液中Hp抗体,但无法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

2.有创检测

胃镜活检: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病理检查,适用于有胃部症状或胃癌高危人群。

五、治疗:根除Hp的“四联疗法”

1.标准治疗方案

四联疗法(疗程10-14天):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保护抗生素活性。铋剂(如果胶铋):保护胃黏膜并抑制细菌。
 
两种抗生素:常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或左氧氟沙星(需根据耐药性调整)
 
2.治疗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否则易导致耐药性。

复查时机:停药4周后复查尿素呼气试验,确认根除效果
 
副作用管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口苦或黑便(铋剂导致),需及时与医生沟通
 
3.特殊人群处理

儿童:无症状者通常不治疗,除非合并溃疡或家族胃癌史

老年人:需评估药物副作用风险,个体化治疗
 
六、预防复发与长期管理

1.避免再感染

感染者治愈后,家庭成员应同步检测,避免交叉感染。

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避免饮用生水。

2.胃黏膜保护

戒烟限酒,减少辛辣、腌制食物摄入。

补充益生菌(如乳酸菌)可能减轻抗生素副作用并抑制Hp定植。

3.定期随访

胃癌高危人群(如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患者)建议1-2年复查胃镜。

七、未来展望:从治疗到预防的突破

疫苗研发: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Hp疫苗,通过免疫预防感染。

耐药性监测:个体化用药方案可减少抗生素滥用,提高根除率。

结语

幽门螺旋杆菌虽小,危害却大。通过科学检测、规范治疗和日常预防,我们完全能够战胜这一“胃中顽敌”。若出现反复胃痛、口臭或不明原因贫血,建议及时就医筛查,守护胃部健康,远离胃癌威胁!

(闫斌斌 河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