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黄疸护理:产科护士告诉你哪些情况需干预

2025-01-24 13: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引言:黄疸是“生理现象”还是“危险信号”?  

“宝宝出生第三天脸变黄了,是不是黄疸?需要去医院吗?”几乎每位新手父母都会在新生儿护理中遇到这个问题。据统计,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作为产科护士,我见过因家长忽视黄疸导致核黄疸的悲剧,也见证过科学护理下宝宝平安康复的喜悦。黄疸本身并不可怕,但家长必须学会分辨“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更要警惕那些需要立即干预的“危险信号”。  

一、新生儿黄疸的成因与分类  

1. 黄疸的本质:胆红素代谢的“临时失衡”  

新生儿黄疸的核心原因是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胎儿在子宫内通过胎盘代谢胆红素,但出生后需自主完成这一过程。此时,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加上红细胞寿命较短(新生儿红细胞约80-100天,成人120天),导致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胆红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从而沉积在皮肤和巩膜(眼白)上,表现为黄疸。  

2. 生理性黄疸:多数无需过度担心  

• 出现时间:出生后2-3天开始,4-5天达到高峰,7-10天内逐渐消退(早产儿可能持续2-3周)。  

• 胆红素水平:足月儿<12.9 mg/dL,早产儿<15 mg/dL。  

• 特点:黄疸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躯干,但不会超过肘部和膝盖;宝宝吃奶、睡眠正常,无其他异常症状。  

3. 病理性黄疸:必须警惕的“红灯信号”  

• 出现时间: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  

• 进展速度: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5 mg/dL。  

• 伴随症状:宝宝嗜睡、拒奶、发热、尖叫或肌张力异常(如手脚僵硬)。  

• 胆红素水平:足月儿>12.9 mg/dL,早产儿>15 mg/dL,或黄疸扩散至四肢、手足心。  

二、家庭护理:科学应对黄疸的3个核心原则**  

1. 母乳喂养:不是停喂,而是“加量”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类型,分为两种:  

• 早发型黄疸:多因产后最初几天母乳喂养不足,导致宝宝排便减少、胆红素排泄延迟。  

• 对策:增加哺乳频率,每天至少8-12次,确保宝宝有效吸吮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胆红素排出。  

• 晚发型黄疸:通常发生在出生后1-2周,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  

• 对策:若胆红素接近干预值(如足月儿>15 mg/dL),可在医生指导下暂停母乳48小时观察。但需注意,母乳是新生儿最佳食物,长期停喂可能影响营养和免疫力。  

2. 晒太阳:简单有效,但需避开误区  

阳光中的蓝光可分解胆红素,但操作不当可能适得其反:  

• 时间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每次10-15分钟,避免紫外线灼伤。  

• 操作方法:脱去宝宝外衣,仅遮盖眼睛和会阴部,让皮肤直接接触阳光。注意:隔着玻璃窗晒太阳无效!  

• 禁忌人群:发热、腹泻、皮肤破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宝宝禁止晒太阳。  

3. 黄疸监测:肉眼观察不可靠,需结合科学工具  

• 黄疸部位对照法:  

• 面部黄染提示胆红素约5 mg/dL;  

• 躯干黄染约为10 mg/dg;  

• 四肢或手足心黄染可能超过15 mg/dL,需立即就医。  

• 记录与复诊:每日固定时间观察黄疸范围,用手机拍摄清晰照片(相同光线、角度),就诊时供医生参考。切勿仅凭肉眼判断,因家长易低估黄疸程度。  

三、必须就医的5种危险情况  

1. 黄疸“早到”或“迟迟不退”  

• 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提示溶血性疾病(如ABO溶血、Rh溶血),需紧急处理。  

• 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3周),需排查胆道闭锁、遗传代谢病等。  

2. 黄疸“扩散迅速”或“颜色异常”  

• 黄疸从面部快速蔓延至躯干、四肢甚至手足心,提示胆红素水平急剧升高。  

• 皮肤呈现“黄绿相间”颜色,可能合并感染或肝功能异常。  

3. 宝宝行为异常:这些信号别忽视  

• 嗜睡:难以唤醒,吃奶时吸吮无力或频繁吐奶。  

• 烦躁:异常哭闹、易激惹、肌张力增高(如手脚僵硬)。  

• 其他体征:体温不稳(>38℃或<36℃)、呼吸急促、尖叫或抽搐。  

4. 早产儿的特殊警戒线  

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即使胆红素<15 mg/dL也可能引发核黄疸(胆红素脑病),导致听力障碍、脑瘫等后遗症,需更积极干预。  

5. 合并感染或其他疾病  

脐炎、肺炎等感染可能加重黄疸,需同步治疗原发病。母婴血型不合(如O型血母亲怀A/B型胎儿)需定期监测溶血指标。  

四、关于黄疸的3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多晒太阳就能退黄,不用去医院”  

阳光照射效果有限,无法替代光疗。若胆红素水平超标,需住院进行蓝光治疗。蓝光治疗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分解胆红素,安全有效,家长无需过度担心眼睛损伤(治疗时会遮盖宝宝眼睛)。  

误区2:“停母乳3天,黄疸退了就是母乳的问题”  

仅10%-15%的母乳性黄疸需暂停母乳,盲目停喂可能导致母乳分泌不足。多数情况下,医生会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同时监测胆红素变化。  

误区3:“黄疸会自己好,不管它也没事”  

核黄疸的致残率高达25%,可能遗留听力障碍、脑瘫等严重后果。即使黄疸看似“轻微”,也需定期复查胆红素水平,切勿侥幸!  

结语:科学护理,守护宝宝的第一道“黄”  

新生儿黄疸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家长需牢记:生理性黄疸可以观察,病理性黄疸必须干预。作为产科护士,我始终相信,家长的冷静观察与及时行动,是宝宝健康的重要保障。若您对宝宝的黄疸有任何疑虑,请记住——医生的专业判断和科学治疗,永远是黄疸护理的“安全网”。  

(何战强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产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