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肾脏:人体的“精密过滤工厂”
肾脏是一对拳头大小的器官位于腰部脊柱两侧看似不起眼却承担着人体最重要的代谢任务。它像一台24小时运转的“过滤机”每天过滤约180升血液清除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电解质同时调节血压、生成红细胞生成素、活化维生素D。当肾脏功能受损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一些细微信号已在提醒我们:肾脏“罢工”了。
二、肾病早期的典型信号: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尿液异常:最直观的“晴雨表”
1.泡沫尿≠蛋白尿但需高度警惕
正常尿液表面张力低很少形成泡沫。若尿液中出现细密、经久不散的泡沫可能是蛋白质漏入尿液所致(蛋白尿)。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物质健康肾脏的滤过膜能阻挡蛋白质进入尿液当滤过膜受损(如肾小球肾炎)蛋白质“漏网”形成蛋白尿。需注意:排尿过急、尿道分泌物增多也可能产生泡沫但这类泡沫较大、易消散。建议定期做尿常规检查确认是否存在蛋白尿。
2.尿液颜色改变:从浓茶色到洗肉水色
-正常尿液呈淡黄色透明状。
-浓茶色尿:可能提示胆红素尿(肝细胞性黄疸)或血红蛋白尿(溶血)。
-洗肉水色或血色尿:即肉眼血尿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等。
-乳白色尿:需警惕乳糜尿(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液漏入尿液)或脓尿(尿路感染)。
1.尿量异常:过多或过少都可能有问题
-夜尿增多:正常成人夜间排尿0-1次若每晚起夜≥2次且尿量>白天总量1/3可能是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常见于慢性肾病早期。
-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400毫升为少尿<100毫升为无尿提示肾脏滤过功能严重受损需紧急就医。
(二)水肿:从眼睑到下肢的“水潴留警报”
肾脏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核心器官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水分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形成水肿。肾病性水肿的特点:
1.晨起眼睑水肿:睡眠时体液积聚于疏松的眼睑组织晨起时明显活动后可稍减轻常见于肾小球肾炎。
2.下肢凹陷性水肿:站立或久坐后脚踝、小腿出现指压后凹陷的水肿下午或傍晚加重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
3.全身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胸水、腹水常见于大量蛋白尿导致的低蛋白血症(如肾病综合征)。
(三)其他非特异性信号:容易被忽视的“蛛丝马迹”
1.血压升高:约80%的慢性肾病患者会出现高血压肾脏缺血或分泌肾素增多是主要原因。若年轻人突然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患者血压难以控制需排查肾脏疾病。
2.乏力、疲劳:肾功能受损时体内毒素堆积、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贫血)会使人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常被误认为“亚健康”。
3.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毒症毒素刺激胃肠道黏膜可引起食欲下降、腹胀、恶心晚期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
4.皮肤瘙痒:肾功能不全时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皮肤钙沉积加上毒素刺激可引发顽固性瘙痒。
三、揪出肾病“元凶”:哪些因素在悄悄伤肾?
(一)基础疾病“拖累”肾脏
1.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损害肾小球血管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晚期可发展为肾衰竭。
2.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造成肾小球硬化约10%的高血压患者会进展为高血压肾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引发炎症反应(如狼疮性肾炎)。
(二)不良生活方式“慢性伤肾”
1.乱吃药:长期滥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抗生素等可直接损伤肾小管。
2.高蛋白饮食:过量摄入蛋白质(如健身人群大量补充蛋白粉)会增加肾小球滤过负担加速肾脏老化。
3.喝水少、憋尿:尿量减少使废物浓度升高易形成肾结石;憋尿导致尿液反流增加尿路感染风险。
4.肥胖:肥胖者肾脏负担加重且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进一步损伤肾脏。
(三)感染与遗传因素
1.感染: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可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反复发作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
2.遗传:多囊肾、Alport综合征等遗传性肾病可通过基因传递需家族成员定期筛查。
四、肾病的“三级防线”: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一)一级预防:健康人群的护肾指南
1.定期体检:每年至少做1次尿常规、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肾脏B超检查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
-有肾病家族史者
-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患者
-长期服药者(如慢性病患者)
-老年人(≥60岁)
2.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低盐(每日<5克)、适量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多吃新鲜蔬菜。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4之间避免肥胖。
-戒烟限酒:吸烟加速肾血管硬化酒精增加肾脏代谢负担。
-避免熬夜: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肾脏损伤风险。
(二)二级预防:早期肾病的干预策略
若体检发现蛋白尿、血尿或血肌酐升高需进一步检查(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肾穿刺活检)明确病因后规范治疗:
1.控制蛋白尿:蛋白尿是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ACEI/ARB类降压药(如贝那普利、氯沙坦)不仅降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2.控制血糖血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130/80mmHg(合并蛋白尿者<125/75mmHg)。
3.中医辅助治疗:中医认为肾病多与脾肾两虚、湿浊瘀阻有关早期可通过健脾补肾、祛湿活血等治法(如黄芪、党参、茯苓、丹参等中药)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三)三级预防:中晚期肾病的管理重点
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目标是延缓进入尿毒症阶段主要措施包括:
1.饮食管理:低蛋白饮食(0.6-0.8克/公斤体重/天)配合必需氨基酸制剂减少毒素产生;严格控制血钾(避免食用香蕉、橙子、海带等高钾食物)。
2.替代治疗准备:当肾小球滤过率(GFR)<15ml/min·1.73m²时需考虑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
3.并发症治疗:纠正贫血(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控制钙磷代谢紊乱(服用碳酸钙、骨化三醇)、防治心血管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
五、科学应对肾病:避免这些常见误区
(一)误区一:泡沫尿一定是肾病
解读:剧烈运动、发热、精神紧张等也可能引起暂时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无需过度恐慌但需复查确认。
(二)误区二:血肌酐正常=肾脏健康
解读: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滞后指标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50%以上时血肌酐才会升高。早期肾病需结合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综合判断。
(三)误区三:肾病患者不能喝水
解读:早期肾病患者无需严格限水除非出现水肿、少尿或透析治疗中。过度限水可能导致血液浓缩加重肾脏负担。
(四)误区四:中药没有副作用
解读:部分中药(如马兜铃酸类、雷公藤)有肾毒性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服用“偏方”“秘方”。
六、结语:守护肾脏从关注每一个小信号开始
肾脏是“沉默的器官”早期损伤往往悄无声息。泡沫尿、水肿、夜尿增多等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树立“护肾意识”定期体检、科学饮食、规范用药对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记住:肾脏健康才是真正的“长寿根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呵护这个默默工作的“生命过滤器”远离肾病困扰拥抱健康生活。
(刘玉 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 护理学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