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卒中的救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卒中,又称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而放射科的各类检查技术,就如同“透视眼”一般,在卒中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放射科的主治医师,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读放射科如何助力卒中的早期诊断。
一、认识卒中
1. 卒中的类型与危害
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缺血性卒中,简单来说,就像是大脑里的“交通堵塞”,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被血栓等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这种类型的卒中最为常见,约占全部卒中的80%。出血性卒中则如同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出血管,压迫周围脑组织,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卒中,一旦发生,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都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功能下降等严重后果,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2.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对于卒中患者而言,早期诊断意味着抓住“黄金治疗时间窗”。在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的4.5 - 6小时内,若能及时进行溶栓、取栓等再灌注治疗,可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大大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而出血性卒中早期准确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等信息,对于决定治疗方案(如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也至关重要。错过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时机,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
二、放射科常用检查技术在卒中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1. 头颅CT
头颅CT是卒中早期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就像一个快速的“脑部扫描仪”,能在短时间内(通常几分钟)完成对脑部的扫描,清晰地显示脑部的结构。在出血性卒中的诊断上,头颅CT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血液在CT图像上呈现出高密度影,就像在黑白的脑部图像中出现了“白色的斑块”,医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以及是否破入脑室等重要信息。
对于缺血性卒中,虽然在发病早期(发病24小时内),缺血区域在CT图像上可能表现并不明显,但通过一些细微的间接征象,如脑实质密度轻度减低、脑沟裂变浅等,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也能做出初步判断。而且,头颅CT检查快速、方便,能够帮助医生迅速排除出血性卒中,为后续可能的溶栓治疗争取时间。
2. 头颅MRI
磁共振成像(MRI)对脑组织的分辨力更高,能提供更详细的脑部信息。在卒中早期诊断方面,MRI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中,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是诊断早期缺血性卒中的“利器”。它可以检测到水分子在脑组织内的弥散运动变化,在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缺血区域的水分子弥散受限,在DWI图像上呈现出高信号,就像在脑部图像中点亮了一盏“红灯”,准确地指示出缺血病灶的位置和范围。
此外,MRI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对检测微小出血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于一些隐匿性的出血性卒中,如脑微出血等,SWI能够发现常规CT难以察觉的微小出血点,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病情。不过,MRI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且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假牙等)的患者一般不能进行MRI检查。
3.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CTA和MRA主要用于评估脑血管的情况,就像是给脑血管做了一次“全方位的体检”。CTA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使脑血管在CT图像上显影,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走行以及是否存在狭窄、闭塞、动脉瘤等病变。例如,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CTA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导致血管堵塞的部位和原因,是血栓形成还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等。
MRA则无需注射造影剂(也有增强MRA需要注射造影剂),利用磁共振技术来显示脑血管。它对于评估脑血管的慢性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血管畸形等具有重要价值。通过CTA和MRA检查,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对于需要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如支架置入、动脉瘤栓塞等)的患者,这些检查提供的血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三、放射科新技术在卒中早期诊断中的探索与应用
1. 灌注成像技术
灌注成像技术包括CT灌注成像(CTP)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它们能够反映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就像给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做了一次“动态监测”。在缺血性卒中早期,当脑组织还未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时,灌注成像就可以发现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异常。
CTP通过快速注射造影剂并连续扫描,获取脑组织不同时间点的造影剂浓度变化,从而计算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灌注参数。缺血区域通常表现为CBF和CBV降低,MTT延长。PWI则是利用磁共振技术来测量脑组织的灌注情况。这些灌注参数的改变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缺血脑组织的存活状态,区分可逆性损伤的脑组织(即缺血半暗带)和不可逆损伤的脑组织,为是否进行再灌注治疗以及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2.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是将不同成像方式(如CT、MRI、CTA、MRA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就像把不同角度、不同细节的拼图拼接在一起,形成更全面、更准确的图像信息。例如,将头颅CT的解剖结构信息与CTA的血管信息融合,可以同时看到脑部的形态以及脑血管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更直观地判断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在卒中早期诊断中,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能够为医生提供更丰富、更立体的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同时存在缺血和出血的复杂卒中病例,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了解缺血区域和出血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权衡治疗的风险和收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四、患者及家属在卒中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1. 了解检查流程
当怀疑发生卒中时,患者和家属要尽快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放射科检查。在进行头颅CT检查前,患者应去除头部的金属物品,如发夹、耳环等,以避免产生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如果需要进行CTA检查,患者可能需要提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因为检查过程中需要注射造影剂,部分患者可能会对造影剂产生过敏反应。在进行MRI检查前,患者要告知医生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假牙、钢板等,以便医生判断是否适合进行MRI检查。同时,患者要保持安静,按照医生的指示配合检查,如在扫描过程中不要移动身体等。
2. 理解检查结果
放射科医生会根据检查图像出具详细的诊断报告。患者和家属拿到报告后,如果对报告内容有疑问,应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需要注意的是,放射科检查结果只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如血液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所以,患者和家属不要仅仅根据放射科报告就自行判断病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放射科凭借其先进的检查技术和不断探索的新技术,成为了卒中早期诊断的“透视眼”。这些检查技术为卒中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希望通过以上的科普,大家对放射科在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面对卒中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积极配合医疗检查和治疗。
(魏淮升 郑州市中心医院 放射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