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衰患者必看,日常自测简单指南

2024-09-03 16: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脏疾病,因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心衰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细心管理,而患者自身的日常自我监测则是控制病情、预防恶化的重要一环。本文将为心衰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简单实用的自我监测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守护健康生活。

一、为什么心衰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

心衰病情变化往往隐匿,轻微的身体变化可能代表着病情的恶化。如果忽视这些信号,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衰加重,甚至危及生命。通过定期自我监测,患者可以及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态,做到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配合医生合理调整治疗方案,稳定病情、防止反复住院。

自我监测不仅是发现疾病变化的“雷达”,还能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和自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二、心衰患者日常自我监测五大法宝

1.观察体重变化——把握液体潴留的“晴雨表”

体重变化是心衰患者最直观、最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心衰时,由于循环功能下降,体内多余的液体容易潴留,导致体重突然增加。

如何监测?

每天早晨起床后、排空膀胱前,用同一台体重秤、穿同样的衣服测体重。

记录每一天的体重数据,保持规律,便于观察趋势。

特别要警惕1-2天内体重突然增加2-3公斤的情况,这往往意味着体内出现大量水分潴留。

出现体重急剧上升时怎么办?
一旦发现体重快速增加,应尽快联系医生,及时评估和调整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2.留意呼吸困难情况——察觉心脏不适的“红灯”

呼吸困难是心衰患者最常见的症状,通常随着病情恶化而加剧。如果发现自己在日常活动中出现气短,甚至影响休息,应引起高度重视。

需要注意的表现包括:

轻微活动后出现气促、呼吸急促。

需要坐起(端坐位或半卧位)才能缓解呼吸困难,平卧时症状加重。

夜间睡眠时突发憋醒,难以平卧,需多枕头垫高或坐起才能缓解。

这些症状表明心衰可能有恶化趋势,应及时告知医生,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3.关注水肿状况——发现液体潴留的“身体信号”

水肿是心衰患者体内多余液体潴留的直接表现,常见于下肢、脚踝和足部。

怎样自查水肿?

每天观察双脚、踝部是否出现肿胀。

用手指按压肿胀部位约5秒钟,松开后如果皮肤凹陷且恢复缓慢(称为凹陷性水肿),说明水肿明显。

观察水肿是否从单侧扩展至双侧,肿胀是否越来越严重。

如果水肿持续恶化,说明体液平衡异常,病情可能加重,应立即就医处理。

4.注意心率变化——了解心脏节律的“健康密码”

心衰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变化直接反映心脏功能。

如何监测心率?

可通过触摸手腕桡动脉或颈动脉,用秒表计数15秒脉搏数目,乘以4即为每分钟心率。

了解和记录平时的正常心率范围(一般成年人静息心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具体因人而异)。

注意心跳是否过快(如超过每分钟100次),过慢(低于50次/分钟)或不规则跳动。

心率出现明显异常可能提示心律失常或心脏功能改变,尽快到医院检查。

5.觉察疲劳程度——聆听身体给你的“能量反馈”

心衰常伴有明显乏力和疲劳感,是心脏不能有效供氧的表现。

觉察疲劳的方法:

记录自己平时活动后是否比以前更容易感到疲劳。

评估休息后疲劳感是否明显缓解。

如果日常简单活动都带来明显疲劳,甚至伴有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应警惕心衰控制不佳。

疲劳程度的异常变化,尤其是配合其他症状,意味着病情可能加重,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

三、怎样养成良好的自我监测习惯?

制定监测计划:每天固定时间进行体重、心率测量,定时观察呼吸、水肿、疲劳程度。

建立记录日志:将数据和症状记录在笔记本或手机APP中,方便观察趋势并在就医时提供给医生。

避免紧张和焦虑:监测是积极管理疾病的手段,不要因偶尔变化而恐慌,保持平和心态。

调整生活方式:根据监测结果,配合低盐饮食、适当运动、规律服药等。

家属协助:家人参与患者的监测和护理,帮助患者坚持,发现异常及时提醒。

四、发现异常怎么办?

当通过自我监测发现以下任何情况,应第一时间告知医生或前往医院救治:

体重短时内增加超过2公斤。

呼吸困难明显加剧,特别是夜间出现憋醒情况。

下肢或其他部位水肿范围扩大。

心跳不规则、过快或过慢。

疲劳感持续且明显,影响日常生活。

及时就医能够帮助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药物和治疗方案,防止急性加重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语

心衰不是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一场需要患者与医生携手面对的长期战斗。科学的自我监测,是打赢这场战“疫”的重要武器。它能帮助患者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段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