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发热:身体的警报与防御机制

2024-02-13 08: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发热,这一常见的身体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它是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表现。通常,肛温≥38℃或腋温≥37.5℃被定义为发热。发热不仅是疾病的症状,也是身体对抗外界病原体的一种自然反应。了解发热的病因、症状和管理策略,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至关重要。

一、定义与分类:发热的多面性
1. 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它是身体对抗外界病原体的一种自然反应,也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2. 分类
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和其他特征,发热可分为以下几类:

短期发热:发热时间小于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和体征,如咳嗽、咽痛等。

长期发热:发热时间大于或等于2周,有的可无明显伴随症状、体征,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温37.5℃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者。

慢性低热: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可能由多种慢性感染或疾病引起。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探寻发热的根源
1. 感染性发热
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

机制: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释放毒素或代谢产物,导致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从而出现发热。

常见疾病:感冒、肺炎、败血症、尿路感染等。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如大手术后、内出血、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等,可引起吸收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等,常伴有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可导致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可使皮肤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脑外伤等,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

三、症状与诊断:识别发热的信号
1. 症状
体温升高:根据体温高低,发热可分为低热(37.3~38.0℃)、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0℃以上)。

伴随症状:寒战、出汗、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身体可能处于发热状态。

2. 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发热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等,有助于缩小诊断范围。

体格检查:观察发热的热型、有无皮疹、关节肿痛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的变化,帮助判断感染类型。

尿常规:检测尿液中有无炎症或感染迹象。

血培养:寻找血液中的病原体,帮助诊断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病毒血清学检测: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帮助诊断病毒感染。

4. 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帮助寻找感染灶或病变部位。
四、治疗与管理:精准施策,科学应对
1. 感染性发热
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针对细菌感染。

抗病毒治疗:如奥司他韦等,针对病毒感染。

抗真菌治疗:如氟康唑等,针对真菌感染。

2. 非感染性发热
针对病因治疗:如免疫抑制剂、化疗、手术治疗等,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

对症治疗:

退热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帮助降低体温,缓解不适症状。

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降温等,帮助散热,降低体温。

补液:发热时水分流失增加,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 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理:多喝水,多吃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

保持水分:发热时水分流失增加,需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五、预防与自我管理:远离发热的困扰
1. 预防策略
接种疫苗:预防流感、麻疹、水痘等传染病,降低发热风险。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2. 自我管理
监测体温:定期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发热症状。

及时休息:出现发热症状时,及时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增强免疫力,降低发热风险。

及时就医: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六、结语:科学应对,守护健康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了解发热的病因、症状和管理策略,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至关重要。患者应加强自我管理,调整生活方式,及时就医;医护人员应综合评估,精准施策。通过科学管理和预防,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发热风险,提高生活质量。面对发热这一挑战,医患携手,方能共克时艰。

(冀朋飞 安阳市文峰安欣中西医结合门诊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