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抗核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窗口”

2023-05-24 13: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如同忠诚的卫士,时刻保护着身体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然而,当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时,这些“卫士”可能会误将自身组织当作敌人进行攻击,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ANA)检测,就像一扇关键的“筛查窗口”,能够帮助医生捕捉免疫系统异常的蛛丝马迹,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一、认识抗核抗体:免疫系统的“异常信号”

抗核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如细胞核、细胞浆、细胞骨架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自己”与“非己”,不会对自身组织发动攻击,体内的抗核抗体含量极低或处于阴性状态。但当免疫系统失调,受到遗传、感染、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时,机体就可能产生抗核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的靶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最终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核抗体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抗核抗体与特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关联。例如,抗双链DNA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标志性抗体,在SLE患者中阳性率较高,且其滴度与疾病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抗Sm抗体也是SLE的特异性抗体,对SL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不典型SLE的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抗干燥综合征A(SSA)抗体和抗干燥综合征B(SSB)抗体则多见于干燥综合征患者,可帮助医生诊断该疾病,并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抗着丝点抗体在局限性系统性硬化病(CREST综合征)中阳性率较高。此外,还有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等多种抗体,它们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都具有独特价值。

二、抗核抗体检测:打开疾病诊断的“大门”

抗核抗体检测是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初筛手段,常用的检测方法是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该方法的原理是将患者血清与特定的细胞基质(如Hep-2细胞)进行孵育,如果血清中存在抗核抗体,这些抗体就会与细胞基质中的靶抗原结合;随后加入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它能够与结合在靶抗原上的抗核抗体特异性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出现特定的荧光染色模型,就表明抗核抗体阳性,同时还能根据染色模型初步判断抗核抗体的类型。

除了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法等技术也常用于抗核抗体的检测。ELISA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免疫印迹法则能够同时检测多种自身抗体,有助于明确抗体的具体类型,为疾病诊断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医生在解读抗核抗体检测结果时,不仅会关注检测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还会重视抗体的滴度和荧光染色模型。一般来说,抗核抗体滴度越高,提示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越大,但也存在少数正常人因年龄增长、感染等因素出现低滴度阳性的情况。不同的荧光染色模型对应着不同的抗核抗体类型,例如均质型多见于抗双链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阳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颗粒型常见于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阳性,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核仁型多见于硬皮病;着丝点型则多见于局限性系统性硬化病。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健康的“隐形杀手”

自身免疫性疾病种类繁多,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这是一种典型的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关节、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都可能受到侵害。皮肤出现红斑、脱发;关节疼痛、肿胀;肾脏受损可导致蛋白尿、肾功能衰竭;血液系统受累会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则包括头痛、癫痫、精神异常等。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可能逐渐加重,危及生命。

干燥综合征也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外分泌腺体,尤其是唾液腺和泪腺,导致口干、眼干等症状。患者进食固体食物时需用水送服,眼睛干涩、有异物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此外,干燥综合征还可能累及其他器官,如肺部出现间质性肺炎,消化系统出现萎缩性胃炎,血液系统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类风湿关节炎同样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而且,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双重折磨。

四、哪些人群需要进行抗核抗体检测?

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复杂多样,且早期表现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因此以下人群需要特别关注抗核抗体检测:

1. 出现疑似症状的人群:如果出现反复发热、关节疼痛、皮疹、口腔溃疡、脱发、口干眼干、雷诺现象(手指或脚趾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变白、变紫,而后变红)等症状,且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病因,应及时进行抗核抗体检测,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

2.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亲属患同类疾病的风险会相对增加,建议定期进行抗核抗体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3. 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如苯、甲醛等)、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胺、异烟肼等)、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人群也应考虑进行抗核抗体检测。

4. 其他特殊人群:不明原因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的人群,在排查其他原因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抗核抗体检测,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血液系统和肝肾损伤。

五、抗核抗体阳性怎么办?

当拿到抗核抗体阳性的检测报告时,很多人会感到恐慌和焦虑。其实,抗核抗体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前文所述,少数正常老年人、慢性感染患者、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也可能出现抗核抗体低滴度阳性。因此,当发现抗核抗体阳性时,首先不要过度紧张,应及时就医,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如抗双链DNA抗体、抗ENA抗体谱、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补体等)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经过全面检查,确诊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旨在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减少器官损伤。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适当进行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

 抗核抗体检测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窗口”,为早期发现和诊断这类复杂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了解抗核抗体检测的相关知识,提高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认识,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拥抱健康人生。

(张培培 南阳张仲景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