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无论是日常行走、运动锻炼,还是从事体力劳动,关节都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外力撞击、过度使用、运动不当等原因,关节损伤十分常见。从简单的扭伤到严重的骨折脱位,关节损伤不仅会带来疼痛,还可能影响肢体功能。创伤骨科专家指出,科学的处理和康复是关节损伤后恢复健康的关键。
一、关节损伤后的紧急处理
当关节损伤发生时,正确的紧急处理能有效减轻损伤程度,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创伤骨科专家强调,在损伤后的第一时间,应遵循“RICE原则”。
“R”即休息(Rest),立即停止引起损伤的活动,避免受伤关节进一步受力,防止损伤加重。例如,跑步时踝关节扭伤,应立刻停止运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减少受伤关节的压力。“I”指冰敷(Ice),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关节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冰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同时降低神经敏感性,缓解疼痛。需注意,不要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造成冻伤。“C”代表加压(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关节进行适当加压包扎,既能减少肿胀,又能提供一定的支撑和稳定性。包扎时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缠绕,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轻微压力但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E”为抬高(Elevation),将受伤关节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和组织液回流,减轻肿胀。
二、关节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一)准确诊断
关节损伤后,及时就医进行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创伤骨科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受伤经过、症状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损伤情况。同时,借助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清晰显示关节骨骼、软骨、韧带、肌腱等结构的损伤程度。例如,X线可判断是否存在骨折,MRI则能精准显示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等软组织病变。
(二)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损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轻度的关节扭伤、挫伤,如膝关节轻度扭伤,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红外线照射)、药物治疗(如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消肿)等。若损伤较为严重,如关节骨折、韧带完全断裂等,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踝关节骨折为例,若骨折移位明显,通常需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使用钢板、螺钉等器械将骨折部位复位固定;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常采用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手术,恢复关节的稳定性。
三、关节损伤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关节损伤恢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科学的康复训练能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创伤骨科专家建议,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一)早期康复(损伤后1-2周)
在损伤后的早期,以减轻疼痛、肿胀,促进损伤修复为主。患者可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受伤关节的被动活动,即由他人或借助器械帮助关节活动,如膝关节损伤后,可使用连续被动运动仪(CPM机)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防止关节粘连。
(二)中期康复(损伤后2-6周)
随着损伤逐渐修复,此阶段可增加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如膝关节损伤患者可进行主动屈伸练习,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同时,加强肌肉力量训练,采用渐进抗阻训练方法,如使用弹力带进行下肢肌肉力量训练。
(三)后期康复(损伤后6周以上)
在康复后期,重点是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和运动能力。患者可进行更接近日常生活和运动需求的功能性训练,如上下楼梯训练、跳跃训练等。对于运动员或从事特殊职业的患者,还需进行专项运动训练,恢复运动技能。
四、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关节损伤康复过程中,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严格遵循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不可自行盲目训练,避免因训练不当导致二次损伤。其次,康复训练要持之以恒,保持耐心和信心,关节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不可急于求成。此外,注意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促进损伤修复。同时,定期复查,根据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关节损伤并不可怕,只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关节功能,重返正常生活。创伤骨科专家提醒,当关节损伤发生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康复,为关节健康保驾护航。
(史倩 郏县人民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