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婴幼儿腹泻是家长们最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其中,轮状病毒感染堪称婴幼儿重症腹泻的“头号元凶”,每年秋冬季节,它都会“准时”来袭,让不少家庭陷入焦虑。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就像一台精准的“探测器”,能快速锁定致病病毒,为治疗和预防提供关键依据,成为守护婴幼儿健康的重要防线。
一、轮状病毒:婴幼儿健康的“季节性威胁”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因其病毒颗粒形似车轮而得名。这种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极强,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数天甚至数周,且不怕冷,所以每年的秋冬季节(10月-次年2月),便是轮状病毒的“活跃期”。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肠道黏膜较为脆弱,成为轮状病毒的主要攻击对象。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儿感染后,粪便中会排出大量病毒颗粒。如果家长在护理过程中没有注意卫生,比如更换尿布后未洗手就给孩子喂食,或者孩子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等,都可能导致病毒进入体内引发感染。此外,轮状病毒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在幼儿园、托儿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造成小规模流行。
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1-3天。发病初期,孩子通常会突然出现呕吐症状,紧接着开始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无脓血,每日腹泻次数可达10余次甚至更多。同时,还会伴有发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症状。由于婴幼儿的身体调节能力较弱,频繁的腹泻和呕吐极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抗原检测:快速锁定致病“元凶”
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是目前诊断轮状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通过采集婴幼儿的粪便样本,检测其中是否存在轮状病毒抗原。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免疫层析法操作简便快捷,类似验孕棒的使用方式。医护人员将专用的采样棒蘸取少量粪便样本,放入装有缓冲液的试管中混合均匀,然后取适量液体滴加在检测卡的样本孔内。等待15-20分钟后,即可观察结果。如果检测卡上的检测线和质控线均显色,则为阳性结果,表明婴幼儿感染了轮状病毒;若只有质控线显色,检测线不显色,则为阴性结果。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则更为灵敏和准确,它通过将轮状病毒抗体固定在微孔板上,加入粪便样本后,若样本中存在轮状病毒抗原,就会与抗体结合,再通过酶标二抗和底物显色反应来判断结果。虽然ELISA法检测时间相对较长,操作也更复杂,但在需要精确诊断的情况下,常作为补充检测手段。
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的优点,一般在患儿出现症状后的1-3天内,就能检测出病毒抗原。这一特性帮助医生快速明确病因,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因为轮状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从而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三、检测结果解读与治疗护理
当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家长无需过度惊慌。目前针对轮状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为主。对于轻度脱水的患儿,医生通常会建议口服补液盐,按照一定比例兑水后给孩子少量多次服用,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对于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则需要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在护理方面,家长要及时更换尿布,保持患儿臀部清洁干燥,避免因粪便刺激引发尿布疹。饮食上,母乳喂养的患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人工喂养的患儿可暂时更换为无乳糖配方奶粉,减轻肠道负担。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若出现尿量明显减少、哭时无泪、眼窝凹陷等严重脱水表现,或高热不退、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但患儿仍存在持续腹泻、呕吐等症状,医生会进一步排查其他病因,如细菌感染、食物过敏等,并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多管齐下护健康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我国推荐婴幼儿在2月龄、3月龄、4月龄各接种1剂轮状病毒疫苗(不同疫苗接种程序略有差异),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发生率。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导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玩具后。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奶瓶等进行清洗消毒,可用热水煮沸或使用专用消毒剂浸泡。在轮状病毒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同时,注意家庭卫生,保持室内通风换气,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作为婴幼儿腹泻的“元凶探测器”,为及时发现和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提供了有力支持。家长了解相关知识,重视预防措施,就能帮助孩子远离轮状病毒的侵害,健康快乐地成长。
(张庆荣 南阳张仲景医院)